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瓦嘉达》:黑袍下的自由

作者:淼  ●顾    
2023-01-10     浏览(258)     (0)

瓦嘉达是一个住在利雅德的11岁女孩,她梦想着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但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在对于女性禁忌繁多的穆斯林国家是不被认可的,瓦嘉达由此开始了一系列为了拥有自行车而开始的行动。

电影《瓦嘉达》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追求自由的故事,即使这个自由是如此的有限、微弱。

2012年8月31日《瓦嘉达》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并获得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同盟艺术电影奖以及电影未来奖之最佳电影等诸多奖项。作为沙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同时也是沙特第一位女导演海法·曼苏尔的成名之作,《瓦嘉达》所附加的社会属性极具现实意义。

为了确保电影的真实性,导演海法·曼苏尔坚持要将拍摄地点定在沙特,因此产生的资金与拍摄许可等问题,使得《瓦嘉达》耗费五年才得以问世。拍摄过程更是艰难异常,曼苏尔作为女性不能与男性员工有过多接触,因此她大多的工作都集中在一部厢型车内部并通过无线电对讲机完成沟通指导。

电影与现实、自由与禁锢,富庶与守旧,重重矛盾于黑袍面纱之下暗流汹涌。

男性话语的内化

回到电影自身,影片情节简单且人物塑造皆以女性形象为主,如瓦嘉达的母亲、学校的老师及主任,她们作为男性话语的“遵守者”和“执行者”大都遵循着宗教的禁忌,不敢逾矩半分,同时也将这种男性话语不断地形塑内化。这一点在瓦嘉达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面皆有所体现。

家中,当瓦嘉达向母亲提出购买自行车的想法时,一向开明的母亲给予了严厉的制止。

同为性别歧视的受害者、欲望凝视下的“他者”,母亲接受了男权话语的内在逻辑,从道德的“遵循者”变为“执行者”,以此反推动制度的执行。

学校里,瓦嘉达因为没有戴好黑纱而受到了女校长的严厉批评。在这里女生也不能大声说话。

为了赚钱,瓦嘉达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古兰经知识大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巨额奖金。一个对《古兰经》一窍不通的女孩为了买不被允许的自行车而赢得了比赛,可以说是对于教义极大的讽刺。然而因她在台上说出的自己的真实想法,校长擅作决定将瓦嘉达的奖金捐献给其他穆斯林国家,瓦嘉达难过地流泪了,这眼泪是导演的批判,是该片的锋芒所在。

从“遵从”的女童转变为“执行”的女人,这就是传统的沙特女性规训过程,而这一过程甚至不需要男性的出现,欲望观看下的“他者”便会自觉执行,此时控诉对象因层层遮蔽被消解至虚无。

女性话语的寻求

正如波伏娃所讲:“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在性别歧视根深蒂固的沙特,女性的成长以“守德”文化为训导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性别权利失衡越发严重,但这并不代表如此社会结构下的女性只能一味地顺从。在瓦嘉达为得到梦想中的自行车而努力时,另一条叙事线中的母亲则因自己生不出儿子、丈夫再娶二房的事情陷入困境,她想要买一条漂亮的红裙子,重新夺回丈夫对她的注目,但随后她收到了丈夫婚礼的通知。

影片最后温情且动人,瓦嘉达母亲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申请了过去因丈夫反对而放弃的工作,甚至退掉了那件红裙子,为女儿买了那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如果说瓦嘉达代表追求自由的年轻一代女性,那么母亲的觉醒就象征着成年女性对于自我存在的审视与反思。

与一般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不同,《瓦嘉达》有意削弱了其尖锐的控诉性,同时也将政治诉求处理得十分温和隐忍,它只是展示荒诞的当下,以期被世界所见。还在读书的未成年女孩已经嫁为人妻,作为妻子却不能阻挡自己的丈夫再婚,影片中虽然随处可见对女性权利的侵犯,但所营造的观感却是静默且疏离的。

电影于曼苏尔、单车于瓦嘉达,皆可看作是层层禁锢下对于自由的向往。黑袍下的故事于银幕第一次被讲述和演绎,这是沙特迈向世界的一大步,同时也是沙特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