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妖猫传》:奇幻故事掩映下的哲学和历史

作者:●雷雅晴    
2023-01-10     浏览(370)     (0)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虽然是设定在唐朝背景下的一个奇幻故事,但电影融入了很多其他元素,也加入了真实历史进行了改编,使得这部电影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小说和历史的重构

陈凯歌的电影极具自己的风格,在爱情的表现上,白龙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30年执念成为故事重点的刻画内容。陈凯歌的电影,特别注重镜头美感,注重恢弘场景的建构,于是对于极乐之宴,展现大唐盛世的辉煌,制作组也下了大功夫,对《妖猫传》的剧本花了五年的时间进行打磨,为了再现盛唐风貌,组建美术团队花了六年时间打造了一座长安城,让观众置身于那个大唐盛世之中。妖猫传电影内容与原著有很大的不同,白乐天和空海的戏份被增加了,成为了电影的男主角。虽是小说,但其中的人物都是确有其人,关于历史的大致走向也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小说,也有很多私设,例如原著中杨贵妃和白龙都是道士黄鹤的私生女和私生子等。去掉了这些设定,使故事变得更为贴近历史。尤其对于服化道的细节和各种光影的运用,最终呈现出了绝美的杨玉环和人们心中的大唐盛世。

极乐之宴是否存在这一点在现有的资料中都很难找到佐证,但是幻术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幻术,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东汉时幻术就已经十分流行。唐代是中国幻术兴旺发展的历史阶段。因为唐代帝王非常喜爱幻术表演。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很多域外奇人异士,唐玄宗本人也对幻术十分感兴趣。相传,唐朝有四位幻术大师,分别是张果、叶法善、罗公远和不空三藏。这之中的张果据传他就是后来八仙的张果老,幻术成神的人物可见技艺之高超,不空和尚远自西域而来,是外来的一位法师,其余两位也是技艺高超,此四人都曾被唐玄宗征召入宫表演。据《明皇杂录》记载,当时的幻术能够将草折成马,只经点化便能活,甚至还能骑着走。大唐科技、文化、经济、艺术都具有多元化特点,国家繁华而强盛,声誉远扬海外,多元文化的碰撞才造就了中国古代最奇妙的幻术时代。

电影的叙事线索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妖猫的复仇,另一部分是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如果说妖猫的复仇是个引子,是为了引导空海和白乐天去探寻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可是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也并不止于此。无上密的真相,是一个十分哲学化的命题,但导演用了现实的语境去呈现。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它才是整个影片最终要解读的东西。第一,有一个人物串联起了所有的故事。他就是丹龙,他是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人物线索出现的。丹龙在这部电影里有四个身份:白鹤少年丹龙,会幻术的瓜翁,惠果大师,老年丹龙。他同时出现在过去和现在的故事里,所以他就是把一切连接起来的线索。空海二人以为自己是主动在找寻贵妃之死的真相,实际上这个过程中处处都有丹龙的影子。丹龙首次被提及,是作为惠果大师,只是单纯提到这个人。而当白乐天和空海为妖猫感到困惑之时,丹龙作为瓜翁出现,并施展幻术。通过不断和瓜翁的交流,空海得到了“幻术里也有真相”的提示。在过去的故事里,极乐之宴的白鹤少年丹龙出现并捡了杨玉环的翠翘。之后丹龙和白龙跑到墓穴中找到了杨玉环,丹龙这时说出尸解大法并不能让人死而复生的真相。故事线又回到现在,老年丹龙施展幻术,重现极乐之宴。空海和白乐天看到了真相,妖猫白龙也得到了解脱。最后在青龙寺,空海和惠果大师也有对话的场景。所以丹龙此人,贯穿故事始终,他即是极乐之宴的当事人,杨贵妃之死的知情人,也是带领主角走向真相的引路人。第二,对极乐之宴的解读。极乐之宴是展现大唐的盛世风貌,首先是幻术,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幻术,瓜翁用西瓜幻术吸引了空海和白乐天的注意。而极乐之宴,可以说是一场幻术的盛宴。在此背景下,白鹤少年丹龙和白龙初次登场。而白乐天得知一切都是假象,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居然是假的,他一直以来坚信和追求的东西破碎了,也反映了极乐之宴的纸醉金迷背后透露的是繁荣的大唐盛世走向衰败的真相。

第三,对无上密的理解。空海乘船遇上海上风浪时,那个抱着孩子的母亲是理解了无上密的人。母亲说,孩子睡了她就安心了。虽然她明白即将到来的是怎样的危险,但是孩子在熟睡,母亲认为她当下最重要的是照顾好孩子,这是一种坦然,是认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杨贵妃也算是理解了无上密的人,她是一个美丽睿智的女人,所以她才会对李白说“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也如同那个抱着孩子的母亲一样,她看的通透,也甘愿赴死。唐玄宗也许是爱贵妃的,虽然他明知道贵妃的结局会如何,但依然这么做了。他是真心想让杨贵妃死,他以为自己骗过了贵妃,所谓的尸解大法也只是个骗局。然而贵妃早已看透了这一切,知道只有自己死才是最好的结局,她才会给了他表达爱意的香囊,然后坦然赴死。白乐天说即使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这情指的是白龙对贵妃的深情,这就是他理解的无上密。白龙也明白了,贵妃已经不在那个身体里很久了,但是他对贵妃的爱是真实的,所以他放下了执念,得到了解脱。对于无上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观众的理解也带有主观性,即坦然面对生活,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放下执念。

杨贵妃人物形象解读

陈凯歌导演擅长用光影和色彩让观众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杨贵妃的绝美出场是站在一个大秋千上,万众瞩目,这部电影中,好像人人都爱贵妃,每个观众也都有心目中的杨贵妃,她是美好的代表和象征。

实际上,贵妃也只是一个意象,对皇帝来说她是盛世的代表;对叛军来说,得到了她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对白龙来说,她是完美的得不到的幻影;对白乐天来说,如此美好的杨贵妃是他对繁华盛世的一个寄托。极乐之宴是欲望的集合体,繁华又奢靡。总结来看,贵妃代指的是繁荣盛世的大唐。所以影片提到“谁都不敢承担杀死贵妃的罪名,连皇帝也不行。”有人想要利用她来威胁皇帝,皇帝不能主动处死她,所以构建了一个完美的骗局让杨贵妃自己甘愿赴死。没有什么情比金坚,电影中也提到“强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衰败时帝国将不再需要她”。虽然说尸解大法确实是个骗局,但是这里往贵妃可能存活下来的情形去想,即使真的存在开棺拔针,或者使用影片从头贯彻到尾的幻术,现实也是,贵妃不可能会再醒过来了,当她成为了盛世大唐的象征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因为大唐的衰败是注定的,贵妃所代表的唐朝已经从骨子里开始腐烂了,所以后面发现贵妃的身体中了蛊毒,也是在影射这一点。唐玄宗既无法拯救杨贵妃,更无法改变大唐已经走向衰败的事实。所以再也不存在开棺拔针,唤醒贵妃的可能。电影里对贵妃十分仰慕的白龙、白乐天等人都是怀有热血的青年或者少年形象,他们不断探寻贵妃之死的真相其实也指的是面对国家衰败时,青年们不断努力,他们始终仰慕着盛世,并且不断努力接近那个盛世,探索着盛世衰败的原因,甚至是试图还原那个盛世。这部电影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改编,相比原著有些狗血的故事情节,电影在人物和叙事上都更符合国人的观看体验。且十分具有陈凯歌导演的美学风格,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历史性,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每次再看,对故事都有一些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