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拂,树影摇晃,伴随树叶拍打的沙沙声,片片黄叶零零散散地落下,飘动着旋转着,是风在和它共舞吧。圆舞曲的末尾,它们与风作别,落在红砖拼凑的小道上,几片调皮的黄叶跳上湖面,与湖水亲吻,掀起了层层涟漪。我喜欢在阳光还不是太强烈的时候,坐在东丽湖的椅子上,看着书里各色各样的人发生的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虽然没有一套茶具,一本书、一瓶水、一个人、一缕清风便足以使我感到雀跃。
阅读于我而言就是进行一场场时空旅行。翻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我发现有时候讨厌与喜欢的间隔可能只有一张窗纸的厚度。戳穿了这层名为偏见的纸,伊丽莎白透过达西的高傲认识他的真挚炽热,达西卸下对伊丽莎白的轻蔑而倾慕她的善良体贴。打开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悄然将时针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触摸着平薄的书页,却仿佛嗅到前线战火的硝烟味。灰沉沉的天空下随处摆设着鲜血横流的尸体,在随时剥夺生命的无情战争面前,保罗如果不抓住战友之间可爱的小事带来的微光,又怎么能在黑暗的战争中坚强活着呢?打开书本各个世界里的门,我将跟随主人公的眼,浏览那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体会他的纠结与阔然。虽说现实生活中还没能发明出时光机器,但在阅读中,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不同世界的存在。
除了内容本身起伏跌宕的趣味性,作者强烈且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样能够牵动我的心。钱钟书的幽默是独一无二的,强大的知识储备在他的散文中以极为贴切又出人意料的意象展示。你会用门和窗写一篇散文吗?钱钟书说:门是欲望,引导我们去追求,去冒险。而窗能让我们依靠着歇息一会儿,它让屋子不只是一个避风雨的住处,还是有了陈设,书画,可以进行思考,工作和娱乐的场子。读钱钟书的文章就像品茶,在看似聊着家常小事中道出不同的意味,越品越浓郁。读余华的小说则更像喝一杯冰啤酒,清冽的酒水在喉间微微的刺痛,实现了温度与触感的双重刺激。《第七天》写了一名死者杨飞死后七天内的故事。人们对阴间所发生的事情总会不由自主附带阴森恐怖的氛围感,但在这本书里,在这群死者身上我却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穿着发白的蓝色衬衫默默等待的父亲,死后无容身之处却欢乐群居的穷苦人,在现实生活中忍受煎熬的鼠妹也在这里获得呵护。余华真实尖锐而简洁的揭示现实的残忍、生活的艰辛,这些无奈刺痛着我们,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存在。发现一位有趣的作者也像在挖掘宝藏一样,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图书馆的第五层,没有预先任何准备,凭借着你和书的缘分任意抽取一本书。这一年我喜欢和书进行如此的游戏,从中总能发现新的故事,新的风格,新的小乐趣。
在不同的世界里,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鸣凤、高觉慧、高觉明、铁成、乔班尼、科帕内拉、卡西莫多、爱丝梅拉达、菲比斯、法尼娜.法尼尼、米西里利、涅赫柳多夫、玛斯洛娃……他们来自不同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灵魂,身处于虚构之中却又常常透露出真实的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隐约能察觉到世界上仿佛不存在纯正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好人和坏人的定义变得难以定夺。进入大学,随着人际圈的扩大,我也慢慢感悟到了现实中的人更难以用以往纯粹而统一的划分标准来确定人的好坏。《巴黎圣母院》里描绘的爱丝梅拉达被公认为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的确,她拥有着让各位贵族小姐们嫉妒的美丽容颜,热情且忠贞表达着自己的爱恋,天真烂漫与富有同情心的性格使她愿意救助曾经对她实施恶行的卡西莫多。那如此纯洁善良的人是不是就是完美的呢?我以为不然。再美丽的玫瑰也会长出尖锐的茎刺,再纯正的药物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副作用。爱丝梅拉达对菲比斯盲目痴情的爱常常伴随着对默默为她付出的卡西莫多的厌恶,加深了卡西莫多的自卑。曾经做过坏事的卡西莫多却也因为爱而小心翼翼地讨得女孩的欢心,他的爱让人心疼。爱丝梅拉达她不善良吗?是善良的,可她的纯真也毫无掩盖的刺痛卡西莫多的心。正如作者雨果的著名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人也是一样,善与恶其实是只有一念之间的差别,欢乐与苦痛可以共生。感伤与激昂难道就不可以合为一体吗?胜利之后的喜悦背后难道就没有遗憾吗?迷恋与憎恶并存的感情也不少见,恐惧未知却又坚定前行往往得到人们的赞颂。虽然书中的人物是人们所捏造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常常与人物的感情产生共鸣。由此,阅读也成为了我在现实生活中理解身边人的秘密宝典。
俗话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书本不仅仅有着颜如玉和黄金屋,还是我与朋友增进彼此感情的重要媒介。我会问我的朋友,你最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们会说出我认识的或是没有听闻过的书名,毛姆的《人生的枷锁》,迈克尔桑德尔的《金钱不能买什么》,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余华的《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会跟他谈论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阿迪克斯为了心中正义,即使在开始之时便知道自己可能会输却仍旧义无反顾的孤注一掷,隐藏在市民和法官对白人与黑人权衡下内心天平的倾斜,那位怪人邻居也许并不像大人们描述的那么不可理喻和无法接近。脱下对不同种族的人、对不善言者的有色眼镜,站在客观角度而言,所谓的有罪者、怪人其实都是被称为现实的传言所包装起来的受害者。我的朋友也跟我分享《明朝那些事儿》里明争暗斗的宫廷纷争。世人独醉我独醒的唐伯虎,一心建国的“三杨”忠臣,图谋不轨而狡诈多变的严嵩。虽然,浓厚的主观色彩在讲述历史方面稍有不妥,但胜在将历史讲得引人入胜。阅读本身就可以获得满足与愉悦,而与朋友的分享就会把这愉悦扩大,感染到参与的每一个人。
如果朋友之间的分享是热闹的共同旅行,那么,一个人的阅读则更像是与作者的默默对话,是彼此的情感共鸣。讲到爱情,我喜欢舒婷的《致橡树》。两个人的爱情,与其说是感情依附,我更倾向于互相需要、共同扶持。我和你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的骄傲与坚持,爱将我们拉近,彼此吸引,而不是哪一方的独角戏。谈及自身,我欣赏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入微观察明辨是非”“被众人唤作傻子,也不被人赞誉,也不烦扰别人”。在世众人,其半生或是为名,或是为利。然而,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离官场世俗,来到平静的山间小林。他们吃着粗茶淡饭,锻炼身体,救助生活有困难的人,只求心中安宁与满足。你能说这样的人是傻子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他们早已意识到心灵的富足往往难以用物质获取实现。偶然间沉下心,读着这些文字,我的耳边仿佛出现了作者他们的声音,轻轻地叙述文字深处的柔情与深意。
透过书本,了解作者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我不时地问自己,你的一生要成为什么样子的呢?很多人望未来的路,不过是以年月计时。一天在一年之中仅仅只为三百六十五分之一。那么休息一天也不过分吧!玩乐一会儿也是可以允许的吧!这种想法犹如病毒般渐渐麻痹人的神经,使人沉溺于较为轻松的休息时间,不愿开启奋斗的第二天。所谓“佛系青年”不正是如此吗!随缘的态度侵蚀了竭尽全力的拼劲,抱着没有开始就没有失落的想法,那本该奋斗的最好年纪便徒留时间洗刷遗憾错过。最终美人迟暮,蓦然回首,才悔恨当时蹉跎岁月。
《银河铁道之夜》里,乔班尼问柯帕内拉;“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科帕内拉茫然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幸福可大可小,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种幸福,和朋友分享喜悦也是一种幸福。而在此处,我将幸福的评价标准理解为人对找寻人生意义、实现个人价值所做出行动的满意程度。尚处幼年的他们不知道何为幸福,那此时此刻长大成人的我们能够给出答案吗?五年后的我们能给出答案吗?我想说,我不知道。而与柯帕内拉不同的是,我已然走上了寻找的道路,扬起了起航的风帆,踏着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在书的世界里摸索,在现实的人生中尝试。这一路注定不会轻易达到终点,我却不畏惧失败,因为书本会给予我再次尝试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坐在图书馆五层里奋笔疾书的人会传来不言放弃的决心与热情。所以即使现在的我还没有答案,但我的青春并不为此感到迷茫。
在东丽湖坐得久了,我也会走到东区图书馆稍作休息。图书馆的玻璃是碧青色的,阳光斜射在桌子上并不刺眼,钻进来的风携带着青草味,有时候在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空气中的颗粒碰撞、散开。书上的小故事还是那么有趣,然而更让我满足的是不快也不慢的生活。因为阅读带来的满足感就是我目前可拥有的小而确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