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略显浮躁的互联网手机碎片化阅读时代,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读一本书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纵横,世界的每个角落渗透着浮躁和功利的气息,深阅读被丢弃,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横行,传统纸质书籍被数字化阅读取代,良莠不齐的图书充斥网络,人们的阅读需求媚俗化、浅显化。现如今是“全民阅读”的时代,数字化阅读占据市场的比重不断提升,但因此带来的数字化阅读活动,“浅阅读”的困扰也随之而来,让读者与经典进行深入对话,便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浅阅读不等于泛读。因为学业压力,我们争分夺秒行色匆忙,大多数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任务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我们的阅读愈来愈功利化,形式化,拿起一本书不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而是囫囵吞枣灌输式地阅读,这样的阅读,很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读完一本书短暂性的颅内高潮热血沸腾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是怅然若失不知所以。当进行交流阅读感受时,也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五柳先生曾提出过读书要不求甚解,我们可以在零碎化的闲暇时间进行涉猎性的泛读,广闻才得博识。但泛读不意味着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地浅阅读,而是要深通其意而不穿凿附会,拘泥于章句,更重要的是要有所获益。
我们要多读书,在追求阅读广度时,更应该读好书和会读书,注重阅读的深度。对于一本深刻的经典文学作品,就不该只是囫囵吞枣地仅仅了解一个故事却不究其意,而是应该进行深度阅读,去欣赏感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是学会思考,脑子不该像扫描仪一样单纯扫描式阅读,走马观花的阅读没有意义。一直处于浅阅读会使我们的思想深度变浅,所以我们要积极养成自律地深层阅读的习惯,学会欣赏式阅读,思考性批判性阅读。何不尝试一下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段长假,真正静下心来阅读,阅读时运用文史哲观念去欣赏文学经典。何以文,是学会欣赏,欣赏文学作品极富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法,感知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你切身去感悟时,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像是经历了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喜怒哀乐,他们的柴米油盐,他们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何以史,学会融会贯通,结合历史背景去感知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人情冷暖,世态风貌,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哲,即哲学。每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其实都有隐喻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的挖掘有利于不断重构着我们的认识,重塑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文字不是苍白的躺在纸质书的字符,每个字都是跳跃的鲜活的生命,每个字都是在乐舞的音符,彰显着演奏着作品强有力的生命力。只有我们潜下心来不断去发掘发现,就能体悟经典作品色彩斑斓的文学魅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黄卷青灯,旁有香茗,尝试着拿起一本经典文学著作,抛弃浮躁,远离喧嚣,让阅读回归本质,做真正地深入的阅读,有思想的阅读吧,沉淀自我,给予心灵以慰藉和滋润,心中有了一片清澈的水泽,映照着天空也是一片宽广蔚蓝的颜色,让世界静止这一刻,让时间凝固成永恒,让灵魂得到洗礼,让精神不再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