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在江苏东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我校跆拳道队首次参赛,取得3金3银4铜、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子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并获得精神文明运动队光荣称号。这一辉煌的成绩,是所有队员在2010年6月至12月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从T恤衫练到大棉袄,用点滴汗水铸就的。
“别停下!接着跑!”
那是在盛夏,综合训练馆里有他们训练的身影。“外面热,里面闷,T恤衫一次训练得汗湿七八回,拎出来的汗水差不多两大桶了。”队员丁仓平感叹道。暑期其他同学都放假回家时,跆拳道队员们每天清早5点多起床早操。跑步最少10圈,多至25圈,几十趟地爬斜坡、跳阶梯。中心体育场旁的阶梯,400米一圈的塑胶跑道,通往幸福草坪的斜坡,在那段日子成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由于跆拳道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队员们除了在早上训练,晚上还要集训,有时竟进行到深夜11点多。
一开始训练的时候,他们为的只是加强个人技术,当得知要参加比赛,队员们的斗志更强了。生病了,只要还能动也要坚持训练,跆拳道最怕受伤,通常脚是受伤最多的地方,像丁仓平,至今脚背的骨头仍有突出的一大块。不想在别人训练时干看着,他们就练上肢、腰腹,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手臂格挡同样带劲儿。伤痛一定要坚持,意志也必须坚定。在高强度的训练中,也有过想放松的时刻,比如说早操跑坡,有些队员坚持不下来,喊着:“我不行啦!”一旦有一人松懈,其他人也容易动摇。每到那时,其他队员就会半开玩笑地“威胁”道:“说什么呢,别停下!接着跑!”为了比赛他们还得控制体重,夏天里穿着厚实,只为出汗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筋疲力尽后很想好好补充,但只能逼自己吃水果,大家普遍把体重降下来了,最多的瘦了八九公斤。还有一些大四准备考研的同学,训练后背上书包就去泡图书馆。苦了累了,大家便相互打气,坚持信念要继续拼。
“我爱跆拳道队这个大家庭”
队员之间的鼓励让这个大家庭分外温暖,同时,老师的支持更是这个团队的脊梁。谢晓燕老师从2008年开始带领跆拳道队,是她锻造出跆拳道队强大的凝聚力。
训练场上,谢老师严格,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着运动员的果断利落。私下里的谢老师就像大姐姐,队员受伤时她买冰买药,打电话慰问。为这次比赛,谢老师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技术组合、对抗能力、体能测试,与队员们一道早出晚归,为同学们讲解技巧,模拟比赛。队员们都说最要感谢的是谢老师。在这个集体中,学生也常感动老师。此次比赛的金牌得主孟斐斯、张兰兰课下常在中心体育场练习,好几次被谢老师遇见,她深受触动。“我爱跆拳道队这个大家庭,每次训练尽管累,但从心里觉得高兴、舒服。”老师与队员一起,苦过,累过,收获的是大家心手相连的团结。
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要赢!”
比赛的日子临近,大家咬牙坚持着,希望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本该是9月份的比赛,一再延迟到12月。
“那三天很累,最苦的就是睡不好。”比赛从上午7点半检录一直到深夜,最晚打到了凌晨2点,中间只有裁判是轮番换的。团队住在连云港市,到东海县比赛,车程将近1小时。回到宾馆已是凌晨3点多,“眼睛刚闭,导游一个电话打过来 ‘5点半之前吃完早餐’,又要马上爬起来。”队长彭昌进笑着回忆当时的场景。在场上队员既要比赛又要当教练员,而谢老师从一进赛场也是一顿饭都顾不上吃。平常大家喜欢看跆拳道视频,模仿别人的技术,但一上战场就什么也不去想了,平常怎么练就怎么打,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我要赢!”就算身前站的是国家队队员也是这样。“那时候如果谢老师在旁边,心里就非常有底。”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赛场上的同学就能立马领会。谢老师有丰富教学经验,带过很多专业队,也打过很多比赛,赛前模拟赛况,让同学们知道如何处理实战问题。每次比完,下场便是一个拥抱,得奖之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没让老师失望。
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是跆拳道的精神。当我们都在说,2010年是“给力”的一年时,跆拳道队以他们的坚韧品质,给跆拳道精神做了最完满,同时也是最“给力”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