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考研热”不断升温,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比去年增加了80万人,增长率为21.22%,再创历史新高。日益扩大的考研队伍,不仅增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竞争程度和录取难度,也让当下的“考研热”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公共话题。
为什么当下如此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呢?2022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第14版整版聚焦考研,认为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校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再加上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增加、出国留学风险加大,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更多本科毕业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据我们调查发现,在这个“内卷化时代”,跟风考研和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考研升学,追求的是自身教育水平的进步,我校学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但同时也有些许迷茫。
来自交通学院四年级的何同学分享了她备考期间一天的行程:每天七点起床,分早、中、晚三段完整的学习时间在图书馆自习,十点半回寝室,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约为11个小时。她的备考方式主要为通过互联网和同学分享的学习资料自学。由于专业课程的冲突,实际的复习情况会与计划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她只能积极寻找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备考对何同学来说是一个容易疲倦的过程,“考研的战线拉的比较长,很容易疲惫,有时会因为一些诱惑而有所懈怠。”当察觉到自己复习状态欠佳时,她会及时调整,进行短暂的休息。“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管怎样都一定要坚持下去!”汽机学院四年级的邵鹏宇感慨道。如今,复习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他一直有着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考研目标,复习状态比较稳定。他选择考研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弥补自己高考失利的遗憾,但有时也会因此产生焦虑———怀疑自己的目标是否定得过高。在备考前期,他每天坚持健身以缓解焦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他认为自身的努力、父母的全力支持、朋友的并肩作战给予他无穷力量。
材料学院三年级的周鑫同学也已经开始备考的准备工作:调整作息、找齐资料、通过一些补习班寻找状态……他计划在这个寒假正式开始备考。但他也时常感到迷茫———为何要考研、有多大的把握?他希望可以通过学院安排的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们的分享讲座来坚定目标、提高动力。
我校的考研学子大多都有较为明确的考研目标和学习计划,复习状态各有差异,同时,挫折和迷茫难以避免,可以积极寻找途径解决。考研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有志者,事竟成。土木学院研究生导师蔡军强调到,“正确认识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寻找合适的目标,还要有严格的执行力,当你执行力不够时,别人的成功也会引起你的焦虑。”
文新学院老师谢卓婷认为热爱是坚持的基础:“要出于热爱坚持下去,哪怕一开始是随波逐流,但只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无论结果如何,努力到最后也能无怨无悔。”她认为每个人向上进取都是应该的,考研内卷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对学术充满热爱,那么坚持就变得不再困难。
考研的路上障碍重重,除了客观的环境因素,个人的主观因素有时候也是迈出下一步的硌脚石。计通学院陈温昕同学从今年三月开始备考,她的室友都在准备考研,没有课时大家都会一同去图书馆自习。在前期,她只是随大流去准备,但后期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中南大学,并积极认真投入,如今已成功“上岸”,“我很感谢在考研过程中我的家人和好朋友们一直在鼓励与陪伴我,正因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放平心态,全身心投入备考。”
焦虑与迷茫,是每个考研学子或多或少会产生的情绪。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李丽兰老师担任了多年心理辅导员,时常有学生会向她求助,希望老师帮助自己明晰目标,缓解焦虑。李丽兰认为存在焦虑很正常,同学们要正确看待压力,同时建议同学们积极寻找合适的解压办法,“不同方法会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压力大喜欢跑步,有的喜欢吃东西,有的喜欢逛街,有的喜欢刷剧、听音乐等,采取的措施对自己有效就可以,不过也要保持适度。只要坚持到最后,就已经战胜了自己和至少一半的竞争对手。”
数统学院杨鑫老师每年都会给大三学生进行考研专题讲座,讲解择校问题和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复习时间安排等内容。杨鑫为迷茫的考研学子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制定合理的考研复习计划;二是可以找3-5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复习;三是建议同学每周根据自己复习情况写总结进行复盘。
遇到困惑时,及时向老师、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以及亲友们寻求建议和帮助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研”路漫长,望行之有道。
回归考研本质,其考试的过程是对个人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考取研究生后要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索与学习,但部分人考研是考虑了现实因素,一方面大学在逐年扩大研究生招收比例,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在增加;另一方面,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学历求职空间太小,把考研当作增加未来就业优势的重要砝码。研究生导师蔡军对于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他的思考角度:“考研成为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代表着学历通胀,同时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这也不妨是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亚苹老师认为对于“该不该去考研”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应当理性独立思考,切忌盲从。“考研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学生是否考研应综合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遵从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愿望,无须从众,但一旦选择就要持续努力,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无须为此患得患失。”
对于是否去考研,大学生还需提前了解好研究生阶段学习与本科生阶段学习的差别,减少信息差,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管亚苹表示,“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处学业阶段不同,相对而言研究生比本科生思考问题更深刻,更注重钻研,但本科生的活力足、想法较丰富、较注重实践。”
本科生阶段学习与研究生阶段相比,思维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杨鑫谈到,本科生目前主要处于应试思维,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考研训练,同时本科生学习主要处于专业课打基础阶段,学习的目的性也不如研究生强。蔡军建议,要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除了专业的基础能力和健全的知识体系,主动探索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也不可或缺。
对此,正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赵令仪同学深有体会,“本科阶段以获取知识为主,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上课。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会提问,具备对知识打问号的意识,上课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需要自己去学习研究性阅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跨越,是一次进步,更是一次蜕变。
无论是读研还是考公、就业,都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选项。它对于往后人生走向的确会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需要关注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考研目的要求,不盲目跟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性选择。(学生记者 谢雨萱 付宇涵 康涛 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