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

冬日节气漫谈

2022-11-30     浏览(145)     (0)

其一  秋之末   霜花降

中医学院  强凌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千年前,《诗经》中这首浪漫诗句的背景就是霜降。蒹葭与白霜,在诗中被反反复复地吟咏。

“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万物萧索,自然界的神气从动转静,早晚冷、午时热,昼夜温差大,人们应多加衣物,注意保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黄帝内经》有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养生应注意与天时相应,使阳气收敛、精气内藏,同时注重滋补阴气、规律作息、注意保暖、饮食防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作为秋天的最后一站,因司雪女神“青女”九月十四日来到青要山顶峰抚七弦琴而降霜花,故有霜降,故九月又称“青月”。三更抑或初醒,金节染红的叶窸窣作响,寒蝥如龙吟;草木摇落,渚芦先白,篱菊自黄,繁露凝霜。悲秋情节由此而出:“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吃柿子是霜降的其中一种习俗,此时的柿子恰好成熟,皮薄、色红、肉甜,民俗传说食用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冬天嘴唇也不会裂开。亦有赏菊之雅,霜打菊花开,登山赏菊,早在《续齐谐记》便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菊,候时之草”也因此得名,更衍生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霜降之时,我国诸多地区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告别秋天。霜降之日亦有登高之俗,驻足丘山俯瞰,观雁归东南、云出山岳,可闻秋风猎猎,感寰宇渺远。《清通礼》云:

“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至今,霜降之时仍有祭祖扫墓的习俗。

 

其二   交子时   始冬立

 

药学院  莫宏艳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的伊始,衣浪翩翩,轻点于世间,寒风乍起,风凌潇潇。《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冷,更要注重人体的养藏。“传芳那解烹羊肉,破戒犹惭擘蟹脐”,进入立冬,人们通过日常饮食来进补,抵御严寒侵袭。西北地区严寒,人们吃牛、羊、狗肉等大温大热之品,以补体内阳气;而长江以南地区气候相对较温和,多食鸡、鸭、鹅等甘温之品。虽然冬季需进补,但也应适当进补,冬季气候较干燥需兼顾养阴,可以在炖肉煲汤时加一些沙参、麦冬、枸杞、山药、百合等中药滋补养身。

细雨生寒,于地始冻。在流传的诗篇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们眼中的立冬之景。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开门看到如此景象,诗人钱时心中明了是立冬到了;诗人李白更愿意窝在家中“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珦温”,饮酒小憩;宋代诗人释文在立冬这天行吟郊外,赏初冬“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的景色。

立冬作为四时八节中的八节之一,许多人把它作为一个俗定的节日,会进行一些祭祀、宴饮、贺冬等活动,以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家人安康。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也叫“交子之时”,在东北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吃了饺子就意味着冬天耳朵就不会被冻坏了。绍兴人会在交冬之日开始酿黄酒,酒香清冽,醇厚诱人,风味独特。而漳州地区的人们会在立冬这天庆祝丰收,制作“交冬糍”;江南水乡的人们常常会围坐在一起吃赤豆糯米饭,因为人们认为赤小豆可以驱退疫鬼、防灾祛病;广东地区的人们结伴打边炉吃羊肉,以高汤为底,加入各种山珍海味,温体进补;黑龙江地区的人们迎接立冬也有自己的方式,东北健儿们冬泳横渡松花江,以锻炼身体………各地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抱怀着一颗饱含美好憧憬的心。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霜叶劲燃,北风凛冽,遥望天上宫阙,只知人间烟火意,莫羡仙宴酒。

 

 

其三   寒风起   小雪落

 

中医学院  李宣雨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雪洁白无瑕,身姿飘然,给予世界一抹寒妆,诗人抬眸,捕捉到一线残影。小雪节气,“小雪时来天渐寒”,此中的小雪不同于气象学的概念,反应之后的时间里气候寒而未深,降雨微而未重。小雪节气前后,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在情志方面,因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心情、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饮食方面要多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制品、鱼类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民间有腌制腊肉的习俗,此时气温降低,天气干燥,正是腌制腊肉的好时候。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在南方某些地方会把糍粑作为节日祭品,用来祭牛神。《诗经》记载: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粮食酿酒,待到来年开春,饮下以此养生保健。

冬之神女衣绢翩翩,坐在云间嬉戏,云气下落凝雪,落入凡间,激起风雅之趣。徐铉用“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描绘了与朋友相聚,举杯遥看天边,共赏小雪的傍晚景色;唐代李咸把旅途中所见所想,用《小雪》中的“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来描述;陈羽夜宿江上,孤舟一叶,抬头只见月光清冷,浮与雪面,好似溪水缓缓流淌,被小雪的美景所感染,留下《夜泊荆溪》的“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雪意悠然,寒风瑟瑟,染锦缎,尽归于素白。纷纷然,裹银装,冬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