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鲤之鱠,秋黄之苏。”汉代枚乘《七发》中吴客向楚太子描述饮食之美,讲到了用秋天的紫苏叶搭配生切鲤鱼片食用,这种方法据传是古时传到日本并形成了当地的鱼生刺身文化,而我国对于紫苏的发现使用则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一日华佗外出采集草药,傍晚寄宿于客栈里用饭,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在比赛谁吃得又快又多。面前的桌上摆了几大盆肥美的螃蟹,时值深秋,天气转凉,华佗便上前劝诫道:“这螃蟹性凉,适量吃一些品尝鲜味便可,万万不能食多,否则会引起腹泻及各种身体不适。”可这群年轻人哪里会把华佗的话放在心里,他们一个接一个吃的好不痛快。然而到了夜深人静,客栈的房间里呼痛声此起彼伏,原来是吃螃蟹的那几个年轻人的声音。华佗立刻采了些紫苏叶子带回给这些年轻人煎熬成药汁后服用,过了一会儿,他们果然恢复了些力气。有人询问华佗那妙药究竟是什么东西,华佗想了想,说:“既然这叶子是紫色,吃了又能叫人舒服,不如就叫它‘紫舒’吧。”
《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关于紫苏的药用功效:“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并论述紫苏“味辛,入气分;色紫,入血分”,表明了紫苏的针对病灶位置。而在《本草汇言》中则十分全面地概述了紫苏的作用功效:“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并总结紫苏为“治气之神药也”,评价极高。《药品化义》中,紫苏兼具“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的功效,专门用于“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同时,人们发现紫苏的辛香气味对一些昆虫有良好的驱逐效果,并且用紫苏叶包裹肉类可以适当延长肉质腐败的时间,降低肉的腥气,增加清爽的草木味道,紫苏便用作了防腐和香料,在食用油腻的炙肉或是气味厚重的海鲜品时,佐以新鲜紫苏叶碎片共同烹饪或是同紫苏渍菜共食,也具有清口解腻的功效。
时至今日,紫苏仍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调料、食材和药物被现当代广泛地需求着。紫苏现在的食法时常用于包裹韩式烤肉或粘一层面衣制成日式天妇罗,再者就是将其卷起后切碎洒在越南米粉上作提味用。紫苏中特有的紫苏醛气味被作为一种香料调味品大量应用于调香、提味中去,蒸鱼时放入适量的紫苏可以有效抑制鱼腥味且可杀菌。紫苏还能够缓解海鲜过敏症状,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缓解由于海鲜引起的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但紫苏的药用价值远不止如此,它可以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散、头晕鼻塞等症状。在我国中部地区更是有很多人将紫苏作为补药来治疗感冒发烧等症状,效果奇好。
我国紫苏有两类,叶片单面或双面呈现紫色的为紫苏,古称“桂荏”,而叶片纯绿色的则为白苏,古称“荏”,由于二者性味归经类似故不作特殊区分。有一古语为“荏苒”,现在作“时光流逝”讲,而原本则指代的是特殊的紫苏——荏草在萌发之处风姿柔弱,颇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故而《诗经》中有“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寄托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还有诗词写道“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用以感叹年复一年的时光易逝。而紫苏规矩的生长时间,春发芽、夏长叶、秋挂籽、冬凋零,每年按时枯萎,按时发芽。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曾描写紫苏,宋代的逸民在《江城子》中这样说:“吟配十年灯火梦,新米粥,紫苏汤。如今且说世平康。”汪元量在《贾魏公府》中写道:“海棠花下生青杞,石竹丛边出紫苏。”
《楚语》有云,楚水边有香草,其名紫苏。或一天偶遇一拐角处,或在野草丛中,抬头浅看,发现紫苏正在摇曳。静悄悄地、暗暗地,只挺拔着自己的傲姿,在悄然等待着懂它的君子采撷品尝,浅淡一生,清规,静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