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泰,中共党员,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动物科学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基金会“头雁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智库”储备人才,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获评2019年教育部高校思政司“青春与祖国同行”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实践代表,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最美大学生,湖南省“三下乡”先进个人,202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业人物,2022年度湖南省优秀创新创业毕业生;曾获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2022年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金奖,2021年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芙蓉区一等奖。
他,立志于饲料开发,为生猪养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尽最大的努力,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他,热心志愿服务:在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担任队长,深入农村,走访农户,他的身影活跃在需要他的地方。
他就是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动物科学博士研究生、“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获得者——杨泰。
潜心求学 艰苦奋斗勤追梦
杨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他在高中就读期间接受到了来自内蒙古红十字会为期三年的资助和照顾后感恩在心。杨泰从小就对于野生动物研究充满兴趣,喜欢去博物馆参观野生动物标本,也喜欢在书籍中了解有关野生动物的知识。在高考结束之后,他怀着传递温暖、回报社会的想法,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我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门科学研究课程,还是一门切实能服务广大农民、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对专业初步了解之后,杨泰认为在这样一个对于理论和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专业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将基础打好,才能建起高楼、勇往直前。
杨泰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他抓住每一个环节,根据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扎实学习,从组织解剖结构到动物生理生化,从饲养管理到饲料配制科学,他不曾放过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为了让知识记得更牢,杨泰在学习过程中时常对知识要点进行复盘,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他都会及时进行整理,主动向同学或者老师寻求帮助。
“光说不练假把式”,杨泰坚信只有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反思、去创新、去提升,才能去更好地解决问题。
“‘养猪’是门技术活,实践与实操是必不可少的。”杨泰说在大二时,自己就主动跟随老师进行科研学习,在面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时,也总是第一个上场进行实操。
“过程是苦涩的,但是坚持过后收获的果实却是甘甜的。”杨泰曾经为完成一个为期半年的小鼠实验,无数次在凌晨推开寝室门赶往实验场地,在春节期间仍坚守鼠房。在研究生毕业试验时,他独自一人完成了将六百多只蛋鸡从选鸡分组-原料粉碎-称量-配制-饲喂-检测的一系列工作。在出错导致试验鸡大量死亡的情况下,杨泰以最快的速度平复好沮丧的心情,然后继续投入到新的实验之中。在一次次的重复试验和不懈的坚持下,杨泰最终得到了详实可靠的试验数据。
“日复一日的练习,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能锤炼出坚毅的品格。”回忆过往奋斗的点滴,杨泰说,这些知识、技能、习惯以及导师的教诲都是他成长路途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见微知著 创新创造绘青春
杨泰在走访农户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他关注到一个现象:我国饲料中占比30%左右的豆粕原料竟九成依赖进口,每年存在7000多万吨进口需求。每当遇到国际形势动荡,豆粕价格会迅速飙升近200%,直接引爆饲料价格。“看到养殖户心酸的神情,听到那些无奈的叹息,我感到难以释怀。”杨泰深知,如果不想受制于人、不被“卡脖子”,那就必须加紧时间研究相关技术。
杨泰发现,能够帮助养殖户增收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开发替代豆粕的原料和高性价比饲料,来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因此,杨泰立志进行饲料技术研发,用技术帮助农户生产经营。
研究为了能找到和开发替代豆粕的原料,杨泰把研究方向聚焦在了低成本的棉籽粕和菜籽粕上。他在从新疆、山东、河南和湖南等多地收集的棉田、油菜田的腐殖土中,经过上千次的菌种选育和原料发酵性能筛选,最终筛选出BYT-001等三株高效发酵菌株。此后,他广泛培育高效发酵菌株,定制酶谱组合方案,形成预酶解+二次发酵核心技术,实现“点粕成精”。为了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帮助更多养殖户增产创收,他于2021年创立了湖南碧优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项,生产出高性价比的生物发酵饲料,在制作全价饲料中替代10%的豆粕,降低了饲料生产成本。
研发期间,杨泰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7篇。目前约有5万余户不同规模养殖户直接或间接受益,受益金额累计超4500万元。该项目入选中国青年基金会“头雁计划”,获得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企业入选“芙蓉英才重点服务企业”,杨泰也在多个行业顶尖会议上进行报告分享和产品推广。
“我认为,遇到困难能坚持,必有所得;有理想有行动,终会成长。”杨泰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走入实践,瞄准“卡脖子”问题,利用技术创新解决生猪饲料问题。他一直践行农学学子服务乡村的美好愿望,在攻克核心技术的征途中留下奋斗的身影。
热心志愿 为民服务献真情
“11年的党龄与12年农学学涯的紧密结合,是我心中服务他人、服务乡村理想信念的种子生根发芽的重要营养来源。”杨泰说,在2014年本科毕业后,他担任了学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并在张家界市慈利县金坪乡九年制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
在支教活动中,杨泰以优秀老师为榜样,引领每一位学生。“陈清华老师是我的人生导师,受他的影响,我也给予了我的学生包容、鼓励和思想引领。我相信这些孩子们只要能坚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杨泰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精心编制教案,每堂课都会提前进行教学模拟。除了备课工作,杨泰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不仅动手制作浅显易懂的教具,还会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知识点小测验。此外,他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杨泰组织发起了“筑梦计划”。该计划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累计为金坪九年制学校募捐图书2000余册。
“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杨泰说,支教工作想要做好很难,“既然选择了,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虽然开始那段日子很辛苦,现在回忆起来感觉更多的还是满足。”
在农大历经12载,杨泰从青涩少年蜕变成为三农战线上的活力青年,“我把‘助农心不改,蔚然三农利,立足科技创新,造福三农大地。’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工作间,旨在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新农人’致力乡村振兴的目标与使命。”
“此次能获评‘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最美大学生’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杨泰说,今后将秉持初心,脚踏实地,继续前行,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三牛”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