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科学研究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踔厉奋发、笃行创新,打造高质量科研助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建设。
明确思想
科学研究院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有组织科研,持续改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营造高质量的科研工作管理与服务环境, 持续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贯通全链条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重要原创性成果。
创新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瞄准两个方向,完善三个建设,强化四轮驱动,发挥五个载体,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发展质量,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打造学校高质量科研工作。
“一个目标”:为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新型大学”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支撑。
“两个方向”: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坚持顶天立地,构筑“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的“0-1-N”完整的科技创新链,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 瞄准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三个建设”:完善顶层设计、制度引领、示范作用三大制度建设,推进科技部赋权改革、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做好“科技改革 30 条”试点高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经理人队伍建设、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揭榜挂帅制度,健全全链条科研管理服务机制。
“四轮驱动”:以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为抓手,通过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四轮驱动”,推动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五个载体”: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前沿技术发展研究院、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通过五个交叉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在不同领域取得一定显著成果。
落实举措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切实贯彻校第五次党代会要求, 科研院落实了七项重点举措系统推进工作。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协同攻关。提出问题清单,以“揭榜挂帅”形式,按照“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战略布局一代”思路,超前梯次部署科研攻关行动,给予预研支持。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 围绕江苏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交叉融合、边缘创新和协同攻关。
构建国家级创新发展共同体。统筹推进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 以江苏省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为依托,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创新发展共同体。
大力支持前沿技术领域科研生产。瞄准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加强组织设计,结合学校学科特色,聚焦核心技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与前沿技术科研企业的技术交流及项目对接, 增强前沿技术领域科研生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推进交叉研究。树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的政策导向, 形成明确支撑交叉研究的体制机制。 强化载体建设,促进人文与理工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建立以创新水平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
持续推进科技制度改革,跟进“科技改革 30 条”试点高校工作。 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 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
构建全链条技术转移网络。凝练并推广“0-1-N”完整创新链、“双轨制”“三权改革”等建设经验,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 完善 “科技成果输出—市场反馈—科研纵向延伸再输出” 的生态循环系统。
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江苏制造业集群和 “产业强链” 建设需求,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落实“一个学科服务一个行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集团公司, 一个课题组服务一个大型企业”,推进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