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勤奋,确定目标
2017年6月,作为一名江南学子的我本科阶段顺利毕业,同时被保送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基本功训练,2018年初我通过了硕博连读面试,同年9月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魏取福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纺织材料。我想,这一经历对我来说是无比幸运的。
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我发现这与硕士和本科有很大的不同,不仅需要承担半年时间繁重的课业任务,还需要安排处理好科研和课程的时间安排。而且,这个时期的科研学习过程也需要有所转变,需要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科学知识和理论的主动探索。这时,我发现读博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说开始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还是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并且在魏取福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在这之后,我主动检索阅读高质量的中外文献,积极了解相关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在科研团队现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操作方面,起初我只是简单了解实验室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后来发展到可以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测试操作并教给师弟师妹。虽然有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但起初的实验还是失败了很多次。寻找原因、阅读文献和大量实验是我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通过不断探索,最终在课题上有所进展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科研动手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章撰写能力有一定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我也变得越发自信。但是,我也深知,不能自满于阶段性的小成,课题的进行一定要有逻辑性和延伸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我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我想,我正式的科学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
回眸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涯,我不仅课业成绩优异,综合测评成绩第三,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共发表了10篇SCI论文,其中1区论文6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4篇,此外,主持了“江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优秀博士研究生”培育计划。还参加了“芜湖静电纺国际会议”和“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
不仅在理论学术上有所进步,在横向产业化方面,我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疫情当前,病毒的侵害使得人们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许多患者都丧失了生命。因此,我想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尽一份绵薄之力。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具有光动力效应的抗病原体纺织品,所以我想如果能在人们的必需品,如口罩上做一些修饰,在物理阻隔和光照抗病毒的双重作用下,人们便能在疫情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防护。因此,我们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种光动力口罩,目前已经成功产业化并付诸实际应用。
虽然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给了我极大的收获,但是我知道未来的科研之路还很长,我要继续努力和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
乐于助人,勇担责任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在努力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需要对实验室的大小事务尽心尽责,也需要对老师师兄师姐尊敬有加,对师弟师妹友善互助。在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我会主动帮助国际留学生购买药品和预约测试,使得他们的课题也能顺利进行。在熟悉了实验室的运作流程之后,我也主动承担了一部分的实验室财务工作。实验室内学生和老师人数很多,财务工作也是纷繁复杂,但是我每次都保证在截止日期前签字盖章,使得实验室的财务工作能按时完成。期间,我也从未出现过丢失单据或者数据核算不清晰的情况。另外,我知道博士研究生要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起到良好过渡的纽带作用,这需要我在本实验室的同学,甚至是外面实验室同学需要帮忙的时候,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科研理论知识、仪器操作,到日常生活中的思绪烦恼,我都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我们实验室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国际生态纺织学术交流会议中,我主动分担责任,勤于安排,注重落实。从会议前期的经费预算、专家邀请、报告安排、食宿安排、会议统筹到礼仪接待,到会议结束之后最繁琐的报销部分,我能与小伙伴们通力合作,成功完成各项任务。人们都说博士生活是单调而枯燥的,可是我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使单调乏味的日常变得有趣起来,我不仅要用这种生活态度,我还想把这种积极的态度传递给身边的人,使实验室也成为一个欢乐有爱的大家庭。所以,我经常会参加一些活动,以丰富科研生活。在学院举办的两次阳光体育节中,我作为男子单打选手,在羽毛球团体赛上均获得了冠军。在江南大学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我也能跑完全程。这些活动都为科研生活增添了乐趣。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深知自身还有许多的不足,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还会有许多的磨练和探索,以及许多的困难和磨难。我想,只有更努力的学习、工作和不断探索,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对得起学校,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奋斗没有终止,博士阶段是一个为未来科研工作打基础的过程,未来还会有新的征程,新的起点。所以现在,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