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南大学 - 《江南大学报》

◇校长特别奖获得者
唯有“日拱一卒”方可“功不唐捐”

作者:张源哲  理学院光科1802班    
2022-09-30     浏览(321)     (0)

臻于优秀,止于至善

大一学年,我成功入选至善学院,成为一名至善生。在商学院徐玲玲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并发表的一篇有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分析及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思考的教改论文,成为我拓展视野,树立创新意识的第一步。当年暑假,我参加了至善学院组织的海外访学项目,前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游学。国际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和课堂模式,带给了我问题引导式的课堂思考,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看到了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收获是在游学过程中结识了优秀的同行人,擦出了思维的火花,深切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此外,我所负责的至善学院模拟学术论坛小组课题,让我认识到了学科交叉的优势,这为后来的科研竞赛项目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在至善的成长过程中,拓宽视野,转变思维,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我最大的收获。至善是立志提升自己的起点,而优秀的火种也于此处开始萌芽。

日夜耕耘,硕果累累

科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需要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摸索与奋进。大二学年,抱着对大创项目的热枕之情,我有幸在陈国庆教授的指导下立项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将视野投放在民生关心的健康照明领域,自此科研的种子在我心中开始萌发与成长。大三时,又以核心成员的身份参与进刘诚教授指导的一项新型光弹仪的研制项目中,聚焦于工业制造领域,向挑战杯竞赛发起冲击。大量的实验样品的制备和数据处理、复杂测量系统的光路搭建、图像采集方案设计、算法编程……不断遇到各种新的挑战,不断优化研究方法,遇到太多坎坷也解决了很多困难。课业繁重,同时兼具大创和挑战杯项目,一度身心俱疲,但唯有坚持,让我不断挺进。近300个在实验室度过的夜晚终有所获,我成功将大创成果以一作身份在SCI期刊发表;荣获江苏省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光弹仪项目成果实现了原理、技术、集成三重创新,荣获挑战杯江苏省黑科技竞赛二等奖;参与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

凭借一步步向前积累,厚积薄发成为破局的筹码。从国赛二等奖到登上国际美赛的最高领奖台,数学建模竞赛的奋战让我体验了最为深刻的学科竞赛历程。数学建模竞赛是团队赛,一路走来我们始终保持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的磨合,从不避讳观点争论,让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国赛的通宵和美赛的24小时连线奋战浇注了奋斗的汗水。最终,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让我们斩获获奖率仅为千分之一的特等奖,创造了学校该项赛事最高级别奖项获奖的历史,为江南学子留下了不断前行的背影。

坚定信仰,责任担当

坚定的信仰,必用一生担当。我自幼在军人爷爷和警察父亲的教导下成长,我向往着像他们一样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学之初,积极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四年里,先后担任光科1802班班长、光科1901班副班主任、学生学业辅导员、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等职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带头做好本职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工作让我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也规范着我的言行,每项工作的亲力亲为让我渐渐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带领班级获评校先进班集体,在先进班集体标兵答辩的现场表现也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获评2021年江南大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终于,在2021年11月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我必将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奉献,积极发挥先进带头作用。

在青协的三年,二十余次的志愿者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与他们的接触交流转变了我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奉献精神的弥足珍贵。曾接手负责江南大学“10100”创新创优工程项目———“半点课堂”无锡中小学生科普活动,带领20余名志愿者服务近1000人次中小学生,让他们在有趣的物理实验中提升对科学的兴趣。2020年暑期参与"红粉笔"支教团,进行线上支教,从接到课程安排,到计划课题主题,再到准备相关资料,录制课程视频,努力将自身能量传递给山区儿童,最终获评“优秀志愿者”。“用伟大的爱做些小事”是我一直坚持于志愿服务的动力。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日拱一卒的积累,玉汝于成的磨练,当以青衿之志与天下江南人的自傲,履践致远,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