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在左
最近这几天,工作之余倘若还有精力,我都会重温一下那些儿时曾经看过的经典电视剧,既是追忆那份童年的感觉,也是对年幼时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当时所不能完全理解的一些剧情片段的再回首、再领悟。
时隔这么多年,再看《杨门虎将》时,我情不自禁地又会重新被杨家兄弟同仇敌忾、齐心抗辽、舍生忘死、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尤其是对杨四郎杨延辉忍辱负重孤身入辽营诈降充当内应,不惜被世人误解,背负投敌叛国罪名的那份内心的坚韧、坚守与厚重所深深折服。
翻开近代历史篇章,85年前,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就此拉开序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在漫长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历经长达14年之久的反抗斗争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迎来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无论是影视剧中基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创作,还是史书典籍里活生生、血淋淋的惨痛教训,都深刻地诠释了“卧薪尝胆”“十年磨剑”的钝感力的重要性。
“钝感力”一词指的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在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前进中,我们需要钝感力;在个人的成长、成熟中我们也需要蕴含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耐力的钝感力。
如果没有钝感力,中国人民没有强大的意志,没有万众一心的合力,就无法坚持14年之久,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家国如此,个人亦是。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首苏轼的一生,命运坎坷、跌宕起伏。青少年时他就立下了变法改革的鸿鹄之志,从政40载,却因党争之斗屡遭贬黜。先贬黄州,续贬惠州、再贬儋州,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跌入低谷、深渊,但是面对仕途的不如意、生活上的拮据,他没有消沉,被贬后的蛰居生活里,他凭借着超然的钝感力不仅留下了《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奇文,也发明了很多“玉糁羹”这样的美食,留下全才的旷世美名。
敏感在右
除了钝感力,人作为个体生长于世间,体味世间万象、感悟人间百态,我们还需要敏感力。
敏感指的是:对外界事物,面对客体对象时能够迅速地反应、敏锐地察觉、深入地洞悉并有所感悟。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好、工作也罢,有了敏感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有人看到一棵树,惯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脑海中构想着如何将这棵树变成桌子、椅子甚至是把它当成薪柴使用;也有人会不禁感叹这棵树的枝繁叶茂,赞美它的躯干苍劲有力、沉醉于它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从本质上讲,二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敏感力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在混迹于大千世界之中时因发现美、留意美身心更加愉悦,更觉人间值得。
东坡先生若是没有敏感力,怎能在接连被贬、饱受丧子之痛、尝尽世间疾苦后依然吟诵出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的浪漫,何等的开阔与豁达。
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要想做好文字工作,尤其要具备敏感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本人已经多年养成了这个习惯。前阵子去外地出差,在机场值机台排队等候值机的时候,我抬头,看到头顶的大屏幕上赫然悬挂着巨大的“中国风”图画。画里是一只梅花鹿,似精灵般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森林中,它的脚步是那么轻盈,它的体态是那么悠闲,我不禁想起那句“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
想来对于文艺作品,向来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法忽视的是,恰恰是因为始终保持着对一切文艺作品的这份敏感,才能在文字工作中始终保持源源不竭的才思。每一次敲击键盘,我都深深地谴责我的手速,无法快速跟上大脑运转的步伐。
职场三年是一个节点,我辗转于雁城、津门、星城等地的各个项目,在炎日下的工地上,在夜灯下的电脑前,在奔波的路途中,渐渐懂得钝感力的重要性: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倘若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工作中的挑战与棘手是常态,不妨左手“钝感”加持,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孙少平那样在忍耐和承受中破浪前行。也在生活的琐事和平淡里,徐徐明白敏感力是“增味剂”:如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加重了日子里的平淡如水和波澜不惊,权且右手“敏感”掌舵,感知平凡岁月里的“小确幸”。
钝感在左,敏感在右。愿我们同时拿起,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也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仰望星空。
作者单位:房地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