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聂小林。很荣幸作为2022届研究生毕业代表在这里发言。
今天是我在江南大学的第3212天,回想起在这里的九年本硕博“私人订制”时光,见证了学校从攀登到奋进的飞速发展。校园的一步一景就像我所研究的纺织品经纬纵横一样,剪不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早八前如约驶来的宝可梦“皮卡丘”,食堂里多少“饭菜情愁”的梁溪味道,夕阳下牡丹园里的群芳争艳,还有论文实验emo和deadline破防时,看到了凌晨四点的江大。当然,江南还像“甜度爆表”的无锡水蜜桃,我那份“织男织女”的爱情故事,如同热播剧《梦华录》中“千次万次亿次我都愿意”。
作为一名在江南大学就读九年的铁杆粉丝,我目睹江南变得更自信更开放,江南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赠予我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深深地感谢江南的“人世间”,给了我勇敢闯世界的底气。九年的“江南路、江南景、江南梦”,就像身上的衣服一样,经纬变幻交织人生斑斓。
———穿经入筘,编织江南的路,要打破“舒适圈”,在“小我”中提升自我追求。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起去年参加“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时,我问陈校长关于人生发展困惑。陈校长以过来人的角度鼓励我在科研路上应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提升自我追求意味着“直面自己的脆弱面,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圈”。可能大部分的博士毕业生跟我一样,毕业的时候,已经快30岁了。你可能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一把年纪还在学校读书?但不管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奋进。有时你会发现世界变化太快,有时你会发现研究毫无进展。但是今天,大家都自信地坐在了这里,就像30岁满头黑发的我依然似少年。其实当我们在向外寻求融入世界和未来之前,我们必须审视自身的价值追求,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科研人所需要具备的同理心和执着力。
———投梭引纬,编织江南的景,要坐住“冷板凳”,在“大我”中得到能力淬炼。
曾梦想一身白大褂救死扶伤,殊不知做了一名纺织人,当我保研进入实验室接触到抗菌面料时,我感到梦想之光照了进来。硕博连读继续从事抗菌纺织品研究,我的医学梦、纺织梦、健康梦,便这样巧妙结合起来。据统计,全球每年约70万人因耐药性病菌感染死亡,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渺渺之身,唯有用科研标记心之所向。13个月700多篇文献学习、近百次实验失败、100多次汇报讨论,终于看见了曙光。我利用大自然的光和空气中的氧气研发出智能光动力抗菌纺织品,为抗击疫情,尽了一份江南纺织人的力量。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总IF达93.277,研究内容涵盖材料、催化、工程技术多领域。这个过程,迷茫却并非无助,逡巡但仍有方向,能力也得到了深度淬炼。
———经纬交融,编织江南的梦,要敢于“挑大梁”,在“无我”中思考时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志存高远才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方可大展宏图。”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领跑的密码:从纺织大国→纺织强国,传统行业怎么焕新?》展示中国纺织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我想从衣被天下到编织世界,从医疗卫生到新能源开发,从航空航天到人民福祉,中国纺织把准时代脉搏、“上天入地”!这个夏天,从校长特别奖评选、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再到今天毕业典礼发言,我的求学生涯在这些高光时刻后迎来“杀青”。不久,我将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着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学研究,为中国纺织跨越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歌声中“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分别的时刻总是不舍。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从容的心、感知脆弱的心、对未知容忍的心,前行吧!未来我们与母校一同向上奋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