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法学学科的显著标识。
首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这既是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知识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法学知识区别于其他法学知识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知识体系奠定了完备的唯物主义基础,是法学知识成为“科学”的前提性、基础性要件。譬如,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其序言简要叙述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明确指出“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宪法序言为后续宪法总纲和具体条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其次,坚持从我国法治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炼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是中国特色法学学科内容构建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宪法序言写入宪法正文第1条第2款,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这一切都在强调制度构建的中国特色与制度实践的中国语境。基于实践理性的视角,只有通过考察嵌入在法律体系、社会规范和政治力量等体制内外约束框架下的制度实践过程,对制度演化变迁中逐渐内生出的中国式制度均衡的经验知识进行理性提炼,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的显著标识。这不仅要求我们进行传统的田野调查,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研究中国法治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大数据分析方法。
最后,坚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的法治话语叙事,是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民族性的根本表征。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法学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法治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创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叙事指明了方向。法治国家意义上的“国家”并非抽象的表达,而是整合了历史与现实、人文与地理、社会与社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体。“中华法系”的传统如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法治,特别是社区的调解体系,在全社会每年共约1000万起有记录的纠纷之中,每两起中仍然有一起是通过社区的人民调解解决的。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法治改革发展实践的内容构建以及立足于中华文化立场的法治话语叙事三者及其相关命题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法治和法学区别于其他法治与法学的重要标识和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