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

活在诗词中的桑

作者:康复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李诗光    
2022-09-15     浏览(223)     (0)


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已有“桑”字,先秦时期的诸多典籍中也对桑有或多或少的描述,如《诗经》《尚书》《淮南子》等,便有“桑”的身影。桑属桑科,落叶乔木和灌木,高可达15米,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桑的用处多种多样,叶为桑蚕饲料,木材可做器具,桑皮可做造纸原料,桑椹可供食用,叶和根皮可入药。

可以说桑全身是宝。桑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椹、桑叶被视为防病保健之佳品,桑枝可祛风湿,利关节,桑白皮可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例如桑叶又称神仙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桑树为“东方神树”,并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张颐寿称“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本草图经》记载:“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桑叶也被称为“铁扇子”,因“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桑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桑文化,而桑也很早就已经被古人赋予多种意象。在《诗经》的305篇诗歌中,就有22篇带有“桑”意象的诗歌,人们常借用桑来描绘、表达男女懵懂爱情,如“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描述一位采桑女见到高雅青年的心中欢喜;也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描述年轻采桑姑娘们招呼着爱人一同回家的欢快场面。这些诗描写出了那个时代最纯真、烂漫的爱情,充满了希望、甜蜜和快乐。

桑还代表着家乡。古时的人们经常在房屋的四周种植桑树和梓树,“桑梓父母所植”,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们拥有敬意。东汉以后,桑梓又代表故乡,唐柳宗元在《闻黄鹂》中,借用“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表达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近代以来,毛泽东曾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其中,桑梓还有感激之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的就是桑树和梓树。

关于桑的故事也不少。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被官兵追了几天几夜,又累又渴,正当饥困交加之时看到远处有一颗长满又红又紫的果实的桑树,朱元璋跑到桑树下摘下那些成熟的果实吃了个痛快,既解渴又充了饥,并说:“桑树救了我们,今后一定封桑树为‘树中之王’。”

再比如,康熙年间浙江秀水人钱经纶医术精湛、素性正直,鞠躬尽瘁地为乡里穷苦百姓治病,直到临死还惦记着乡亲。他医德高尚,凡是请他诊治过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治病必按贫富收费,十分贫者,不但免费,还施舍药饵,一般贫者不收或少收,富者则非多收不可。钱经纶死后,四方群众悲痛万分,立小祠纪念,还尊奉他为当地的土地神,并用“美誉千年留故里,丹心一片暖桑梓”来纪念歌颂他。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称其为“功在桑梓”。

同时,桑也有着其他丰富的意向。如用“桑榆”比喻人的晚年,用“桑弧蓬矢”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向;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无私奉献精神;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鼓励人们不畏惧失败,力争在其他方面取得胜利。可以说,桑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极为丰富。

因桑与古代农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古代诗人也常常将桑写入诗歌中,在诗词作品中描绘、展现桑的形象。如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辛弃疾《鸿鹄天》中有“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陆游曾写下百余首有关于桑的诗歌,如“宅畔先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子”等诗句……这些诗句为人们描绘了古代的田园乡村生活气息,表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景象,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中国的农业发展以及农耕观念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