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马山瓜蒌最道地

作者:丁兆平    
2022-10-12     浏览(171)     (0)




  瓜蒌的道地药材哪儿好?山东长清数马山。
  瓜蒌是山东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历史上产量和质量均列全国之首。
  栝楼植物分布于我国北部至长江流域各地,药材主产于山东、安徽、河南、四川和江苏等省。栝楼植物的野生种,在山东省各地均有分布,而栽培瓜蒌在山东的主产区域,位于泰山西麓偏北的长清(今隶属济南)与肥城(今隶属泰安),形成瓜蒌最著名的道地产区。除了泰山近处的道地产区,山东省内宁阳、济宁、临沂、潍坊等地也出产。山东瓜蒌药材通常加工成全瓜蒌。
  瓜蒌载于本草典籍,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当时所载主要指向其根,这在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的《神农本草经》中清晰可见,其名即为“栝楼根”。
  “栝楼根。味苦寒。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神农本草经》)在该辑本中,附注有其他方面的资料,提到的异名有“天瓜”与“黄瓜”,显然又指向果实之名。“郭璞云:今齐人呼之为天瓜。”说明齐人重视它结出的果实。
  “吴普曰:栝楼一名泽巨,一名泽姑(《御览》)。”
  “《名医》曰:一名果臝,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三十日成。生宏农。”
  《神农本草经》所用药材部位为栝楼的根,当然也有个别的辑本记载为“栝楼”。根据记载的功效来看,也正与栝楼根相符合。栝楼根药用,后世通用名是天花粉。最早的本草多是重根而轻实,李时珍最早将转音的“瓜蒌”之名正式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在此之前它被称为栝楼实。
  《名医别录》中记载:“栝楼生弘农川谷及山阴地。”弘农即现今河南洛阳以西至陕县,山阴为浙江绍兴一带。在后世形成的瓜蒌道地产地———山东长清和肥城,早期本草未见明确记载。《神农本草经》辑本中有引两晋时期郭璞云:“今齐人呼之为天瓜”。可见山东出产瓜蒌历史久远,具有野生资源。从《诗经》的《东山》诗意来揣测,征夫因看到了山东的瓜蒌(果臝之实),从而引起他思乡想家,这该是非常合乎人之常情与正常心理活动的:这里有栝楼,我家中也有啊……早期本草未见记载瓜蒌的栽培,大胆推测瓜蒌与天花粉以野生品资源供临床使用的历史相当长久。而后世较晚才形成栽培品作为替代资源使用。
  山东瓜蒌主产区的长清和肥城,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道地产地,其形成与优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切关系。长清与肥城搭界,历史上两市的一些乡镇归属有交叉变动,地理环境基本相近。长清东部群山连绵,东南紧依泰山,西与西北为黄河滩区,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地势。肥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部隆起,北部形成康汇平原,南部形成汶阳平原。两市搭界处为山区丘陵和山前平原,是栝楼植物生长的优良地带,约占瓜蒌产区总面积的70%。长清与肥城交界处瓜蒌主产区的地理环境,为药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马山瓜蒌是山东著名的道地药材,道地产区即现今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据《长清旧县志》(济南出版社1992)载,长清马山镇庄科和焦庄一带,早在清代以前就开始种植,迄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据《长清年鉴(1986-1997)》(中华书局1998)记载,当今马山镇为长清的集中产区,其产量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二。据《中国道地药材》记载:“用果者山东长清为道地之一”。《山东道地药材》记载:瓜蒌“以长清产量最大,质量最好”。马山瓜蒌因其个大、皮厚柔韧、糖性足、色橙红、焦糖气浓等特点享誉国内外。
  肥城种植瓜蒌也有文献记录。据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光绪四年(1878年),县城北卸甲崖村李明志引种栝楼成功,遂成为县内的传统药材,至今也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
  马山药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了瓜蒌的种植并炮制加工经验。秋天采收果实,将瓜蒌拣净,进行晾晒,如遇阴雨天,就加以烘干,以免霉烂。烘时控制火力不使过旺,避免烘熟。切制饮片,是入水将杂质洗净,捞出后,稍闷,压扁,切丝,晒干。单味瓜蒌子,则是取瓜蒌果实原药材,除去杂质,并筛去干瘪的种子,洗净,干燥,得其成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