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机构和信息资源中心,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是师生学习知识文化、滋养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是陶冶师生情操、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育人场所。图书馆要聚焦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谋划,努力作为,打造智慧化图书馆,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做好优质服务。
抓住图书馆智慧化发展阶段,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空间地理信息集成、元宇宙等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图书馆的智慧化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全面的感知性,通过智能技术对图书馆的实体和虚拟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日常运行状态以及用户需求信息等进行深度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开展智能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满足用户需求;互联互通,用户、信息资源、图书馆三方实现互联互通,在物联网的支持下,三者可以进行交互关联和多方共享,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服务;绿色发展,智慧化图书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硬件方面注重低耗能、无污染的设备空间建设,软件方面实现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
图书馆进入到智慧化阶段,它的智慧来源于哪里?智能技术和设备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馆员。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需要通过馆员来实现,馆员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认知能力,变得更加智慧,才能实现智慧化服务。图书馆的智慧化阶段,特别需要智慧化馆员为用户提供突破时空限制且能提供全方位感知体验、情景融合、高效、精准、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尤其能够更加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泛在化、智能化的便捷服务。因此,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要求。图书馆必须紧密围绕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全方位提升馆员的专业素质水准,以发挥智慧化图书馆核心作用。
聚焦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开展智慧化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首要功能是为教学育人服务,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图书馆应在相关的教学资源方面加强建设,突出思政教育,建立智慧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做好智慧化教学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通过智慧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为学校管理层面提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信息和知识服务,通过教学信息平台为学生开展前沿知识推送、教学方式建议、学生学业成绩分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保障育人目标的实现。
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形成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学科体系。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用户分析,突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为专业教师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通过大数据建立以学者为核心的知识关联网络,精准全面地获取科研教师所需要的一手信息,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高效的科研保证。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学科馆员深入嵌入科研团队,加强相关学科的知识挖掘,为教师推送最新的科研分析数据,包括科研团队所需要的专业化科研信息,及时推送与其科研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会议记录、学术交流活动通知等最新动态,帮助科研工作者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聚焦立德树人,普及阅读推广
国民阅读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同样承担着全方位推广阅读的重任。在智慧化图书馆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出现新模式,智能设备为图书馆深入挖掘文献信息资源、全面了解读者阅读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也使开展智慧化阅读推广变成现实。
简单来说,智慧化图书馆可以实现“向谁推、推什么、怎么推”等一体化的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可以对师生借阅和下载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获得读者阅读信息,开展智慧化、主动性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图书馆根据读者的课程、科研需要为其推送个体资源库、研究专题图书馆等,还可以开展智慧搜索、个性化定制、情境推荐、评价反馈等。推广过程中,向个体用户和小众用户实施定制型推广,向群体用户实施普适性推广。这样可以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多媒介的阅读宣传推广机制,充分满足不同读者获取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要求,不仅方便阅读推广信息的揭示与呈现,而且方便读者利用信息的反馈和评价。
聚焦用户需求,打造一流智慧空间
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化图书馆空间,应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不断创新的智慧化服务空间。在知识获取的环境上,用户希望在图书馆获得舒适的空间体验以提高知识认知效率。传统图书馆空间布局缺乏用户对学习环境要求的考量,空间友好性体验较差,且传统图书馆对光照、温度、噪音等方面的调控与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传统图书馆缺乏用户在知识交流方面的需求满足。
打造智慧化图书馆的空间主要由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创新空间构成,其中创新空间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用以增强用户体验的新型空间。实体空间是指物质化的信息资源存储空间,主要围绕藏书和阅览空间进行设计。其主旨是将实体空间再造的从资源向用户转变,通过建筑框架和服务形态的变更,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意蕴,给用户舒适的体验环境,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虚拟空间是用户进行学习、交流等一系列满足自身需求活动的在线环境,包括馆际互联的资源网络、感知空间传输的用户数据和微信、微博等互动的社区网络。虚拟空间延伸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弥补了实体空间服务的不足。虚拟空间主要依附于网络,为实体空间提供支持和辅助。虚拟空间要充分利用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来构建虚拟馆藏,发展空间服务。创新空间是根据用户特定需求,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相融合,融入时代化元素构建的新型空间。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尝试通过“第三空间”“创客空间”的建设来向用户提供思维交流的场所,鼓励师生在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期间,要高度重视从空间建设模式和机制上进行颠覆性的变革,以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未来图书馆建设的主题,我们要从认知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来建设智慧化图书馆,充分发挥馆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科学合理规划智慧图书馆的布局和功能,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