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作者:李丽    
2022-09-29     浏览(409)     (0)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随后写入党的《决议》,也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精神,2022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列入课题指南。

“两个结合”何以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生发展以“两个结合”为重要途径,“两个结合”也就成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贵财富,成为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普通高校思政六门课,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他五门都是理论课。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与五门理论课之间的关联,是理解“两个结合”何以融入思政课以及把脉融入方位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从总体上描述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过程,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具根本性、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两个结合”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两个结合”的哲学基础,“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其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 “箭”去射不同时期中国问题实际(包括具体实际和文化实际)之 “的”的成果,故“两个结合”可以为两个“概论”课提供丰富教学素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客观规律与发展趋势,其本身内含“两个结合”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社会主义法治等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精神世界的塑造,不仅需要理论与问题实际相结合,更需要与文化心理实际相“照面”,否则内在问题无法解决,价值铸就也就无从谈起,而这一过程就是“两个结合”的实践智慧的现实运用。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论

“两个结合”与高校思政课在深层逻辑、内容体系、功能功效上同向而行、内在同构,但是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该以高校思政课为“体”,即需要根据思政课的要求对“两个结合”进行“用”。“用”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用内核——突出教学的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核心要义是“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文化实际相结合,迎来了党和国家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并且晶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能“中国化”“本土化”,一定以其与中国人的文化自我相契合,能为中国人实际认同、理解、内化为前提的。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文化,文化化人,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运行的深层密码、“控制机制”是文化。这样“归根结底”的追问,第二个结合即文化结合的意义凸显出来。没有文化的结合,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文化的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内底。由此,高校思政课上,在“用事实说话”、用历史事实、现实实际阐述理论问题的时候,还特别需要深入到实际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从几千年积淀形成的民族心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偏好、民族性格等方面去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此才能真正说清楚问题。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以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家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程度不同地融入了思政课。但又要看到,既有的融入多从意识形态、政治角度讲的。基于政治视角的融入无疑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但现在看看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的维度。只有立足文化的结合,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才能为两者在新时代的互释互鉴互补、共存共新提供新的思路。更何况,高校思政课致力于大学生思想世界的塑造、人格的锻造,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活动”。

第二,用素材——突出教学的历史维度。高校思政课,既有基本原理,也有理论发展,还有理论应用,史论纵横、内容开阔,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学习难度大。为了讲好理论,教师普遍重视内涵的挖掘、学理的深度,“用学理回应学生”“用学理阐释政理”“用学理分析思潮”“用学理揭示规律”。而学理性的实现机制之一,就是要讲出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来,即坚持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思政课必须讲清楚的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实际上就蕴含于“两个结合”之中,是“两个结合”的主题主线,也是“两个结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至于具体理论及其发展,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实践物质观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矛盾来解释唯物辩证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典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这一内嵌关系,客观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特别是一些重大基本问题时,一定要有历史(包括中国文化史)的视野,要能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文化实践,置重大问题于“两个结合”的纵深历史长河和广阔文化背景中,进行“历史还原”和文化透视。换句话说,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应力争打通党史、中国文化思想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分野,用鲜活的历史素材、思想史素材“活化”理论,探析理源。

第三,用方法——突出教学的实践维度。思政课教学,最后都落实到问题解决上,即只有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回答了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澄清了学生思想中似是而非的困惑问题,教学的生命力、理论的解释力、思想的信服力才能彰显。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两个结合”更不例外。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中国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发展是“两个结合”的最终目的。

回望历史,我们发现任何“结合”都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但具体的结合中又都包含着一般性的实践智慧,如毛泽东提出的“屁股坐在中国”“语言必须接近民众”、邓小平借古语“小康”喻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等等。黑格尔曾深刻指出:手段是比外在的含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手段、方法的这一特征提示我们,高校思政课融入“两个结合”,除了用文化资源、用历史素材外,还要透过这些显性的历史文化存在,深入挖掘“结合”的方法,即用方法,这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两个结合”的方法,拥有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社会实际、文化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智慧,才能切实提高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方法究竟该如何“用”呢?正如看游泳不能真正学会游泳一样,要掌握“两个结合”的智慧,需要深入实践,在如“小青马学国学”“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情景剧”展示等实践教学中,游于“艺”且“技进乎道”,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指导自身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