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鞠躬尽瘁的科学家
作者:□欧阳才衡
本文介绍了李国平院士的学术生涯,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参与了全国科学远景规划会议,发展了数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服务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道路。他创办了《数学物理学报》,出版了专著和书稿,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令人感佩。他的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李国平老师早期所致力并赖以成名的是纯粹数学中的函数论研究。解放后国家建设蓬勃发展的事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论文中的东西是在基本理论上提出来的,而不是从物理学、天文学和技术科学的联系中提出来的”,主张“要在全国布成一个数学网。在这网内,每一个据点上的数学干部要把理论发展起来,并负责解决它周围的其他部门所提出的数学问题” 。1956年,李国平先生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全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会议,会议中他是数学组、计算技术组、半导体组和自动化组的成员,并负责函数论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他感受到了国家的莫大信任,觉得有了用武之地。“士为知己者用”,具有士人气质的李老师,决心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国家。从此之后,他经历了人生道路和治学生涯的重大转变,部分中断了他所擅长的函数论研究而走上了数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服务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道路。这对于一个已经功成名就,且年富力强正处于事业高峰的科学家,是一种非凡的献身精神。
李老师学术生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真求变、锐意进取。上世纪60年代初他明确提出了“一个主体,两个翅膀”的科学研究设想。“主体”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系统科学三者的结合,主张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发展计算数学并改进计算技术,同时开发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一个“翅膀”是数学与物理科学(包括天文、地学、化学以至工程技术)相结合,研究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的数学规律性;另一个“翅膀”是数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研究生物和生命运动的数学规律性。他主持创建的中科院数学计算技术所,70年代末重建的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所,集中体现了他的这一学术思想,都是顺应当时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在国内最早建立的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机构。用今天的话说,李老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战略科学家。
堪称李国平先生另一份学术遗产的是他创办的《数学物理学报》。1980年他申请创办了《数学物理学报》,亲自任主编,逐篇审批待发表的稿件。从1980年代中期起《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就是我国第一批进入SCIE的科技期刊;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等一直对之进行评论或检索。
李老师生命的最后几年行动已不大方便,不能一口气上到二楼,仍然每天下午去研究所上班。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专著《算子函数论》,撰写了《亚培尔函数论》、《推广的黎曼几何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等书稿,其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实在令人感佩!在最后一次住进中南医院之前,他还在关心国内外数学研究的进展。当我们清理遗物时,新出版的法国《巴黎科学院院报》等学术期刊仍赫然摆在他的案头。李国平先生的一生正如他在一首五言绝句中自勉的“筹算平生志, 沈潜不计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可以这么说,身为大学教授,能为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如此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的科学家,在中国实不多见。因此,李国平院士赢得了科学院上上下下的敬重与爱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