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让科教资源在基层尽情释放

———徐国斌访谈

2011-01-14    




  徐国斌: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副主任,2009年10月赴江苏省任吴江市副市长(挂职)
听到我们想了解有关“科技镇长团”的事,徐国斌很高兴,递过来一张名片,现代感张扬的线条和字母组合,“吴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几个字赫然在目。而我们知道,徐国斌原本的另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双重角色,双重责任。
  “作为‘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吴江市工作一年多,真是忙碌而充实,能为这个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做点实事,我觉得忙并快乐着。”徐国斌一提到在吴江市的工作,脸上就洋溢着异样的神采,对吴江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2009年10月底,徐国斌作为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吴江市团长,从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前往江苏省吴江市挂职,任职吴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在提到这一年多以来他带队的科技镇长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扮演“科技红娘”,“参谋长”“催化剂”等多重角色助推吴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事情的时候,徐国斌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着他本人对这份工作的思考来展开的。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是浙江大学办学理念,如何政产学联动,创建合作平台,如何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这是徐国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徐国斌说,把丰富的人才资源引向经济一线,把大量的科技成果导向发展前沿,是他做这份工作的一个中心。
  出于这样的思考,徐国斌带领他所在吴江科技镇长团员一起,充分利用各自依托的科研院所巨大的科技资源,以项目合作对接为主要形式,努力推动着政产学研合作。
  这样,吴江市在2010年分别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浙江大学为其贡献了“高水平、强辐射”、提高技术集群创新与辐射服务能力,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重大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等先进理念,在徐国斌带领的科技镇长团的积极推动下,吴江市组织部、科技局以及两个开发区已赴浙大地方合作处、工业技术研究院、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就建设校地创新载体进行洽谈,着力引入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研发进行合作。
  “我们像是双面胶。”徐国斌说,“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社会、企业。”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集聚是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而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校的参与,对吴江人才的凝聚力能产生一个巨大的助推作用。徐国斌提出,应该以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其中“百名博士进企业”活动很有成效。
  该活动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国内知名高校优选在读博士、硕士到吴江企业挂职,为企业解决生产研发中的实际问题。“百名博士进企业计划”重点面向吴江市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对科研人才的渴求。徐国斌及其他科技镇长团成员各自联系自己的派出学校,经研究生自主报名、学校推荐,精心挑选研究生来吴江企业挂职。首批浙大、上海交大、江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派的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圆满完成到31家企业挂职服务的任务,短短半个月内,研究生已经在科技项目研发中提出合理建议10余项,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发16项,通过一个月的集中挂职,入驻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企业部分的技术难题,也架起了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桥梁,一些浙大学子表示,已经有了毕业后继续来挂职单位工作的打算。
  除了借助高校品牌从外部引进人才之外,徐国斌还特别强调在对内部人才的培训上,高校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依托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徐国斌带领的科技镇长团联手、配合主管部门为吴江大力培训科技和企业管理人才,其中2010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浙江大学—吴江市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研修班等培训,为地方培训企业家等60人。这样人才吸纳与培养思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大批高端人才受到吸引来吴江创业,包括浙江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共5批次有先进技术的高端人才先后到吴江考察,其中浙江大学等一批次高校海归创业者就达50余人次。
  虽然成果斐然,但是徐国斌却依然在思考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同他自己一样,高校的教师在地方上挂职能为吴江留下什么?诚然,技术、成果、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吴江更需要的是一种以长期合作为目标建立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于是,徐国斌带队积极推进建立校企联合的科技、人才合作载体。建立包括浙江大学太湖企业联合研发中心、苏州明大高分子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与江苏大学产学研基地、江南大学同里红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载体15个,研究生工作站10个。
  在徐国斌一行人的推动下,吴江市联手浙大、上海交大共建科技创新创业园。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使吴江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离两年挂职期满仅余10个月,用徐国斌自己的话说就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