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的人才“协奏曲”
———杭州市与浙江大学人才挂职交流结硕果
2011-01-14
去年10月,10名浙江大学挂职干部走出象牙之塔,到杭州市科技局、市经委、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关区、县(市)担任行政助理职务。他们中,有博士8名,副高以上职称7名。这是杭州市连续第三年接收浙江大学挂职干部。根据《杭州市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十一五”规划》,从2007年起,浙江大学每年选派10名左右年轻教师和管理人员来杭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积极推动干部和人才的交流合作。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第一资源。一年来,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浙大挂职干部立足自身优势,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在挂职岗位上辛勤工作,为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学,正在上演精彩的人才“协奏曲”。
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不久前,杭机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高精度复合数控立式圆台磨床”和“大型重载精密数控龙门导轨磨床”两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数控科技专项,获得7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在项目的背后,浙江大学到杭州市经委挂职的干部徐月同付出了努力。从事机械研究的他,积极指导企业开展项目研究,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打造科技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在杭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浙大的挂职干部们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挂职锻炼的重要任务,为杭州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专项行动中,挂职干部先后走访了数十家重点骨干企业,联系浙大的科研团队,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30余项。杭州沈氏换热器公司等单位表示,浙大的博士们带来的不仅有科技前沿知识,更有崭新的理念,为企业发展增强了信心与底气。
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催化剂”
推进市校产学研项目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是浙大挂职工作的一大亮点。市校双方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了产学研合作领域,在项目研发、科研攻关以及科教、科研基地建设中实现人才共享、产学共兴。今年8月,余杭区挂职干部参与的浙江大学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余杭区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工程选址、方案设计等前期立项工作,项目野外试验观察站建设初具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工作,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监督评估检查组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年年都有挂职干部的市科技局同志说:“挂职干部就好像是‘催化剂’,有了他们的参与,双方合作项目的进展更加顺畅。”
架起友谊之桥的“工程师”
9月17日,富阳市迎来一场科技盛宴,浙大挂职干部小组参与策划联络的“浙江省博士后杭州科技创新基地启动仪式暨高级专家服务企业富阳行活动”隆重举行。本次科技服务活动共征集富阳企业科技需求72项,征集博士后专家最新科技成果58项,邀请专家32人,有6项目当场签约。启动仪式后,专家们还分机械电子、生物与化工、新材料与新能源三个组,与对口的富阳企业进行了对接。挂职干部按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讲求实效”的原则,利用挂职的特殊身份,当好“工程师”,架起友谊的桥梁,推动市校合作深入进行,加快市校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今年下半年,在挂职干部的推动下,浙医一院和西湖区政府终于签订了总投资达13.5亿元的之江医院项目合作协议。西湖区卫生局的同志说:“没有挂职干部的联络,我们与省级医院的合作难以想象。”在挂职实践中,浙大年轻教师们始终保持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和实践一线,走乡村、串农户、下工厂、跑市场,力求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他们在结束挂职时由衷地说:“挂职不仅开阔了眼界、思路和胸襟,更是对个人成长补上了社会实践一课,补上了群众教育一课,一年挂职,一生受用!”
(原文载于《杭州日报》2010年12月24日第01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