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西医科大学 - 《广西医科大学》

育人为本 能力为重 质量为要 ——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实践

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

2022-06-30     浏览(182)     (0)

广西医科大学根据时代需求,制定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健全育人新机制,构建人文新体系,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临床实践,完善学业考核体系,保障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金专金课金平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该医学院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和良好的就业质量。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该医学院将在新时代下勇挑重担,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健康中国和医学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顺应时代需求

谋势而动。依据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从国家、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充分考虑学校发展优势、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德医兼修、理论厚实、技能突出、创新引领、担当有为,具有大健康理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健全育人新机制。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构建人文新体系。一是聚焦“两个课堂”,开展有协同的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二是聚焦“课内课外”,开展有温度的职业素养教育。三是聚焦“三全育人”,开展有深度的育人教育。

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行为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与科研方法,临床医学等 5 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 3 个特点:一是梯度性,二是动态性,三是整合性。

强化临床实践。树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能力培养理念,坚持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五年不断线,确保学生的临床实践得到全程培养与巩固提高。

完善学业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涵盖学科课程考核,基础课、专业课、毕业前三阶段综合考试,毕业实习考核及综合素质测评等环节,开展过程与结果并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保障人才培养全过程

建设金专金课金平台。加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等教学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积极开展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平台建设。

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学行为;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独立设置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根据不同系列、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规律,建立分阶段、分层次、渐进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落实附属医院院长兼任临床学院院长制度,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使学校与医院有效形成教学合力。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明确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维质量保障主体,建立校长全面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为主体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领导小组。构建学院—专业—课程—课堂“四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信息采集、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闭环。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毕业生在 2013 年—2020 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学人文模块平均分及掌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重大医疗卫生事件中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师生。《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学校 12名毕业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基层抗疫的先进事迹。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2013 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9.77 个百分点。2017 年—2019 年国家医师资格分阶段实证研究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 年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医学基本知识考试平均分高出全国平均分19.42分。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1次、二等奖 2 次及 2021 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赛道全国总决赛银奖。

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显示,99.81% 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总体满意,97.96% 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专业技能符合岗位需求。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面向基层卫生 践行‘三全育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本科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推动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 16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学校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与兄弟院校交流相关研究与改革经验20余次。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放眼今天,风华正茂,意气方遒;展望未来,锐意进取,再谱新篇。面对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新形势和省部共建建设医学教育区域样板院校目标要求,广西医科大学在新时代下必将勇挑重担,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坚持医学教育的守正创新和内涵优化,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支撑,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