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儿童保健科有个 “ 林爷爷”

2022-06-30     浏览(123)     (0)



  在CCTV-12电视台、央视网播放的《见证》节目《生命摆渡人》之供血保卫战中,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主任林华医生的故事被报道。
  近17年来,为了救助更多患者,林华无偿献血120次,先后获得 “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宜昌市岗位学雷锋标兵”“三峡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他用涌动的情、流淌的爱托起生命之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一次无意的善举使他成为资深无偿献血者


      1995年,一名1岁多的血友病男孩突发大出血,但却找不到合适的供血者。危急时刻,林医生毫不犹豫挽起袖子,“我是A型血,用我的!”随后献出400ml血液。这次无意中的善举让他决心从此投身于义务献血,并于2004年正式成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
  与此同时,他还加入了宜昌市赈济志愿者服务大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疫情期间,在临床用血最紧张的时候,他和宜昌市赈济志愿者服务大队的志愿者们一起积极宣传,并带头捐献血小板8次。
  截至目前,他共计无偿献血120次,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资深无偿献血志愿者。无数奖状见证了林医生的无私奉献和作为“生命摆渡人”的大爱无疆。


  28载儿科临床用行动践行年少志向


       在农村长大的他,见过太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因此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用医术减轻人民群众的痛苦。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林医生抽屉里总放着棒棒糖。给幼儿看病难在沟通,而得到一颗棒棒糖,却让孩子们感受到他的亲切,减轻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小男孩胡子楠是林医生高超医术的受益者之一。2014年,母亲在仁和医院生产,小子楠出生后一度呼吸停止,经林医生全力抢救才转危为安。由于先天不足,小子楠一岁时还抬不起头,凭借丰富的经验,林医生为他积极治疗,两岁多的小子楠终于开口说话了,“大爹!”听到小子楠第一次说话竟然喊自己“大爹”,这让林医生欣喜不已。
  “林爷爷,我又来了。”5岁女孩莉莉是儿科的常客。他的父母向林医生求医,幼小的莉莉每次都是哭着被抱进医院,最后却是笑着走出医院,这让家长钦佩不已:“林主任不仅医术高,医德更好,对孩子特别有爱心。”
  从事儿科临床的28年里,林医生用亲人般的情怀关爱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林医生的医者父母心体现了医生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20载教书育人疫情期间不改奉献本色


       林华是医者也是师者,既治病救人,也教书育人。从教近二十年来,林华先后承担《儿科学》《全科医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实习生工作,开设《小儿脑性瘫痪》选修课。听过他讲课的同学说:“我们挺喜欢林老师,他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而且经常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
  疫情期间,他教学不间断,坚持线上教学,认真备课,一丝不苟,受到学生好评。
  除了教学看病之外,林华还指导普通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结合临床做科研,他指导的学生最后在大学生科技节获得奖励,并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林华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考研上线的同学们联系并推荐导师,尽量保证他们能上名校,钻研自己向往的专业,得到自己敬佩的导师的指导。同学们说:“林老师以师者的仁心大爱辛勤耕耘在医学教育这片沃土,用他的智慧与心血去培育我们,谱写了他为人师者的春华秋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0年开拓创新潜心钻研陌生领域


         2009年3月,一位母亲带着患有脑瘫的儿子前来求医,可当时仁和医院儿科却没有脑瘫康复方面的治疗,她顿感无助,孤独地呆在那里,望着这位母亲绝望的眼神,林医生被深深地触动了。
  “既然公立医院儿科在脑瘫康复治疗方面欠缺,那我就来填补这个空白。”林华当即下定决心。
  对林华来说,脑瘫康复治疗领域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他鼓起勇气从零开始,潜心钻研儿童脑瘫早期干预及康复技术,学习全国各地的先进理念及经验。
  经过近10年的艰难探索和发展,2018年7月1日,儿童保健(康复)科正式独立成病区,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宜昌规模最大、治疗手段最齐全的儿童康复治疗中心,业务范围辐射广,为大宜昌地区脑瘫患儿带来了福音,赢得了患儿家属们的一致好评。 

(张薇 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