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翻译学院 - 《西译报》

饮其流者怀其源

——怀念丁祖诒先生

作者: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杨小慈(    
2022-03-21     浏览(139)     (0)

直至此刻,丁祖诒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90年代末,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收音机里,早知道先生大名,我也听说先生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些事情。2010年5月,我成了西安翻译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在新入职教师的座谈会上,丁祖诒先生让我们每位新入职的教师,自我介绍,然后先生一一询问,当面交流,才有缘与先生有了一次对话机会。

当时场景清晰记得:当我介绍完后,先生问我:是入职哪个部门?我说,基础课部,大学语文教研室,丁先生说,好,大学语文就是大文学,学生外语要学好,没有母语基础不行,没有汉语写作基础不行……从此翻译学院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点亮了一盏灯,搭建了一个台。

南北朝·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这一切我当然感恩丁先生。我在西安翻译学院的十余年中,我站在三尺讲台上,阅读每一篇精彩文章,分析每一首经典诗词,讲解每一种文体写作……我深深的感觉,学生只在课堂上蜻蜓点水的接触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全校学生要有一个更好的阅读与写作实践教学平台。2017年,在全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西安翻译学院创意写作工坊成立了,全校学生有了这样的一个写作和阅读的实践平台,从此,一场场读书会开展起来了,一次次写作大赛办起来了,和樊登读书会牵手后,读书会场面更大了,人数更多了。读书兴趣更浓了,和作家协会对接后,作家走进校园,学生写作热情更高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写作大赛参与起来,从应用文体写作大赛,到校园三行诗征文,到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大赛,省级生态文学大赛,全国网络大赛,全校学生写起来。在外语专业,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手持写作大赛证书,更加自信。现在的新传媒领域几乎每天都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和创作人才,写作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是一种跨学科、跨界的新文科。其广泛汲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和新媒体技术的营养,它立足于文学,在学习写作技能的同时,还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另外,根据丁祖诒教育理念,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当今新文科和新工科的学生都要具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要写出我们自己的东西,作品就是人品,在表达的言行中就是人品的体现,成立创意写作工作坊非常重要的原因和目的,就是要锻炼这两个能力。通过学生写作实践,学生这种站起来能说,坐下能写的实践能力,体现了丁祖诒实践教育理念,我想这也是丁先生想看到的。

时间是一条河,校园内也有一条河,叫太乙河,我在西译校园十余年的时光里,每天工作的日子里,在太阳花绽放的晨光里,在鸢尾花开满的黄昏里,坐在校园的长椅上,看着学生走过的身影……在终南山下精致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应该把丁先生记在心里,做到“饮其流者怀其源”。

今天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他引领了陕西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陕西省民办教育乃至全国民办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航线,奉献了一生,奉献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西安翻译学院,奉献了一笔丰富的教育遗产……他在办学实践中创造性提出的“第二希望工程”“丁氏教育模式”,倡导“高尚教育”,成为一个时代的教育传奇。他为中国民办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值得所有人来感谢和怀念!

英雄已去,风范犹存。十年来,西译人在丁晶董事长带领下,在先生精神指引下,攻坚克难,不断前行,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西译正处于领先水平,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谋划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