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财经大学 - 《兰州财经大学报》

振兴路上的『三马子』

作者:学校派驻渭源县大安乡方家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 王 波    
2022-06-24     浏览(350)     (0)

三马子,官方称谓是三轮农用车,这是北方农村最受老百姓青睐的农用运输工具。一年前,受学校委派,我们三个来到位于渭源县大安乡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方家庄村,开启了属于我们“三马子”的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之旅。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三马子”的组织机构吧。队长老成,典型的北方汉子,高大帅气,为人善良,朴实敦厚,最主要的是有责任担当,总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无愧为三马子之魂。队员老杨,名校毕业,温文尔雅,做事低调,乐于助人,烧的一手好菜,标准的居家好男人,村上的干部们都很喜欢。年纪最小的小王,性格直爽,喜好打抱不平、仗义执言,却也难免冒失鲁莽,全靠两位老哥帮衬保护,才未闯下大祸。就这样,性格迥异的三个老爷们,就如同一辆力量十足的“三马子”一般,在乡村振兴的驻村帮扶道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驻村,也是住村,吃住在村是基本要求,工作到户是职责所在。乡音、乡亲、乡情,走村入户,盘腿坐在热炕头,一起捣捣罐罐茶,老成拐着京兰腔、老杨操着天水味儿的渭源话和乡亲们聊家常,成了“三马子”日常工作生活的常态化写照,也让我们三个长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大老爷们逐渐融入其中,但真正能够了解老百姓急难愁盼,工作开展也就有了抓手。举个小例子吧,人居环境整治,“三马子”戴着草帽扛起锄头、铁锨,生生将村部周边撂荒地整饬一新,栽种下榆树、芍药、玫瑰等花卉苗木,辣椒、茄子、西红柿等果蔬幼苗,周边百姓感觉不可思议,直竖大拇哥:“工作队的老师们还真有两下子!”有了这样的尝试,驻村就不仅仅是住村了。

帮扶,不再是脱贫攻坚的单纯“输血”,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而更加需要的则是“造血”。对我们三个只有高校工作经验的老师而言,完全是白手起家。村集体经济有一个养鸡场,是学校帮扶的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养鸡场盈利增收,保持养鸡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过渡期内我们驻村帮扶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大学老师来养鸡”又成了村上的一件新鲜事,“宁养四条腿的,不养两条腿的”,这是当地老百姓给我们的忠告。面对鸡苗出栏率低、死亡率高的问题,“三马子”寻根问诊,从鸡舍消毒、鸡架搭建、疫苗接种、饲料配比等基本功学起,亲力亲为,用心饲养,终于逐步扭转了这种现状,让溜达鸡真正溜达起来了。养好了还得有销路,学校教职工成了我们坚强的后盾,而网上预订、返校带货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于是每周五,一只只真空包装、天然无公害的“陇原大安溜达鸡”走进了老师们的餐桌,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现阶段,如何让鸡场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过渡期结束后烂尾收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对接农产品销售企业,努力实现消费扶贫产品平台化销售,是“三马子”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对此我们信心十足。

工作之余,“三马子”的业余生活亦是丰富多彩,闲暇之余遛遛“中华田园犬”,比试比试弹弓神射准度,大雪过后拄着自制雪杖感受冬奥的激情,打牌挖坑有时也会“面红耳赤”,放飞自我时拿起“小巨蛋”麦克风都是麦霸等等,这样的故事属于我们简单的快乐。微笑过后,也有心酸苦涩之时,离家驻村,心中最大的担忧就是慢慢老去的父母、仍然年幼的孩子、独自操劳的妻子,内心的愧疚无时不在,心中的担忧无法释然。两次疫情突发,战斗在防控一线无法回家,远离家人的无限牵挂,面对妻儿的愧疚之情,也会让堂堂六尺男儿默默流泪。

驻村帮扶,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开启了一段从未体验的人生历程,纵然肤色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心劲却越来越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伟业,我们很自豪能够参与其中。

驻村是一杯茶,细细去品才会发现淡淡的只是清香;驻村是一首诗,慢慢去读才能感知浓浓的都是情谊。而属于我们“三马子”的驻村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