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曲”亦称“丝弦”,是“改土归流”后引进峡区而“土化”的曲艺曲种。它以长阳、五峰两县土家族聚居点为主的流行区域,在土家山寨传唱已200余年。长阳南曲,自古称为 《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长阳县和五峰县流传200余年的民间小曲被正式命名为“长阳南曲”。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从目前所掌握的主要南曲艺人族属来看,土家族占90%以上,汉族和其他民族约占10%。至今,山寨人们逢年过节,娶媳嫁女,寿诞喜宴以及劳作之余,往往相邀聚会,乘兴弹唱,体现了土家民族风情,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曲艺曲种之一。长阳南曲历来无专业艺人,系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长阳南曲是一种比较高雅的弹唱艺术,多在婚、寿等喜庆场合中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是坐唱,多为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奏,一人边打简板边唱,根据曲目内容还可对唱。传统曲目中少道白,没有动作表演。
长阳南曲现已搜集约150个曲目,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抒怀、咏景的段子。这一类曲目的内容,多是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景生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第二类:取材于小说、戏本的段子。这一类段子,在长阳南曲中所占比例最大,这类段子大部分有一定的人物和情节,由第三人称的表演唱开始,进入角色之后叙唱和对唱,再以表演唱结束。第三类:应酬、劝戒的段子。这类段子,多在生日祝寿、娶媳嫁女、得子满月等场合演唱。第四类: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
长阳南曲优美抒情婉转动听,其音乐具有刚少柔多,长于叙事的特点,属曲牌体唱腔,整个唱腔分为 “南曲”和“北调”两大腔系。在“南曲”腔系中共有31个曲牌,其中[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为南曲的当家曲牌;在“北调”腔系中,只存[寄生]1个曲牌。南曲的主奏乐曲为小三弦,两人唱时加简板打节奏。在曲目内容上,长阳南曲既有全国流行的一些共通的题材,如取材小说及戏本《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当中的章目,同时也有表现土家民族风情的特殊题材,如《胖大娘过江》、《螳螂讨亲》等。在曲牌音乐上尽管存在有全省乃至全国通用的曲牌小调,如 《四季相思调》、《洋烟调》、《垂金扇》、《雪花飘》、《凤阳调》、《叠断桥》等,但通过长期流传演唱,在曲调进行,旋律装饰特点,演唱的润腔着色,伴奏烘托等方面,均显示出已经“南曲化”和“本地化”了。长阳南曲传统曲目的文词多是短篇,还没有发现中篇或长篇,一般在50句左右,唱词总的看来较为文雅,运用比喻、对仗、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如“金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胭脂山上堆银粉,黄鹤楼前挂玉条”、“闲时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唱夕阳”等。南曲虽非土生土长,但由于引进土家山寨定居流传、世代相袭而逐渐 “土化”,它是土家族和汉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
(摘自胡长贵、李崇琛、胡孝红编著 《三峡民俗风情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