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文理学院 - 《西安文理学院报》

◎心窗

清欢之味

作者:鲁沙沙  ◇    
2022-05-31     浏览(168)     (0)

林清玄说:“凡是投身于人间,不论美丑,都会有情爱的困境,并生出种种风波。”

环境风波中,平凡人在业海里随风逐浪,退隐者与尘俗欲念作别。做个素人在一旁关照生活,感知风的凉度、欣赏水波的凌纹,也许别有风味。

最近,我在微博上关注到一个新朋友,名叫“ 草木”。对方定时更新日志,而且每篇点击量过千,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热度,说明是有一技之长的。

她有三个傍身之宝,诗文、绘画、花草摄影,往往简简单单的设计,总能让人心明眼亮如同亲授。看得出来,图片都是具有高度艺术审美的。这些全来自她的私人园子,未必出名,但绝对真实入心。

仔细阅览,日志上的绘画图景绝非“ 囫囵吞枣”。不是随意舞墨,或博人眼球的一两张,而是用同一风格,在不同时段构想后落笔而成的很多张,“ 草木”是真真切切地想把观者引入郁郁葱葱的草木世界。那里似桃源故里,人儿精于劳作,甘于吃苦奉献,他们有着草木一样的柔韧,眼神空灵明媚,嘴角弧弯久持。

倘若能看到她的另一类作品,像我这样的闲人也是有机会感受一下生活的清欢的。她对自己的园子是个十足的痴儿,每天独自徘徊在私园小陌上,脖颈挂着的单反,简素的物像、娇艳的花,凡是入眼的都可能成为她镜头里的内容。她调整相机聚焦,尽量找到合适的拍摄角以便保持光和色的协调,处理好背景,那些模糊在镜底的棱角碎片都跟着上了档次。

草木懂得释放自己的魅力,但“ 草木”更想抓住细微的诗意和文艺气质。每张照片配上文字,一行,两行,散漫的寄语、诗情的小调,像清风徐来,像泉溪流过。不容分说,自己就有个分明。行文多情,编目更摄人心神,例如草露含霜;枇杷宿故人;余晖下的爪兰香;早晨,没人打扰虫鸣… … 萌发这样的情趣,自然有“ 门扉留人迹,柴烟生几许”的乡野生活了。

入耳的还有竹弦管乐,温和流畅,如惺忪睡眼里的清晨,不带一点尘垢,又如金色余晖的日暮,不留一丝遗憾,又在不知不觉中打动我。它们是自然的留声机,按时岁播放声音,释放清欢。清欢是什么?没有黑暗,忧郁,低沉,琐碎,只是简单,温润,安闲,恬静。有时沉闷,独自站在小园,或是点开以往微博给自己一个空间,张张图、行行配文就是抚平心绪的良药。

“草木”的私园,独立喧嚣之外,像晴朗夜空里的北斗星,不只给迷路的人传递方向,也给他们另辟路径提供参考。每种生活都要自己尝试才知道那种适合自己,徒有其词的羡慕是奢望,简单的模仿也只是作秀。要知道甄选上传照片耗时费神,有时为了一个镜头蛰伏数日。当万千心绪凝结成几行简短而有深意的感悟,唯有长久的持之以恒才能继续下去。也许嘲弄者会说,她有的是时间,但是给同样的时间我们未必能像“ 草木”一样自在地生活。

优雅简单的生活不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首先要专注于自己放松。当学着“ 草木”精细管理自己的小园,人渐渐避开社会圈子的压力,身心也跟着逃离琐碎,与心中向往的生活捆绑,这叫乐在其中。既然有人喜欢你展示出来的小园,在其中找生活趣味,甚至当作精神寄托,那你就要勤勉耕耘。走在田间地头要构想,坐下乘凉也要写下几行小诗,邀来生机与热忱。不可与忧郁、戾气同行,定要心怀虔诚对待残缺的生活,腾出可供呼吸的片刻,寻觅生活肉与灵的延伸。

现下,对隐匿在电脑屏幕后的绿园可以丝毫不吝惜我的喜欢,因为越靠近草木,身心越清爽,诗意、松快的日子跟着变长。“ 好日无良多”,她造园小居,引来一些人抨击:生活里还有诸多黑暗,怎能日日住堂弄香?她回应:“不喜可绕行,但自己绝对不是逃避现实。世事纷繁复杂,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弥补残缺,我只想在没有打扰的小园里,与我喜欢的生活依偎。”从不自命不凡,勇敢吐露自己么缺陷,也是给与自己一样有需要的人的变相宽容。做自己想做的事,战胜外界喧嚣带来的焦躁,以平常心对待俗常,这就是远离道德绑架带给你我的自由。

生活的艺术是相通的。所谓“ 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在繁琐中挣扎久了疲累异常,只有自己先拔出来,才有资格笑着看别人,享受变的乐趣。

如果还在找寻生活的滋味,不如造一小园。不必介怀四季光景,驻足方寸之地,也足以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