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这些年,他们在长理(二)

2022-06-11     浏览(115)     (0)


  在毕设中培养创新能力

  由于前段时间疫情反复,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付荷雯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度过的。
  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对大学四年全部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是大学生提交的最后一个“大作业”。“在家毕业”意味着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付荷雯要在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陪伴、没有设计工作室的条件下,独自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即便条件不充分,付荷雯仍然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从开始的构思和选题到最终成品的呈现,每一个步骤她都抱着“做出最好的作品”的心态去完成。谈到设计初衷,她表示:“我对很多‘过劳时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调研,希望通过毕业设计能使人们减少‘自我压迫’,突破无形的束缚、发现自我,在努力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找寻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
  疫情期间,付荷雯无法出门调研,联系的工作室不是封路就是停工,一些选材和面料也没法通过快递寄到家里。相比于在学校,在家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要比预定计划落下很多。于是,她利用家中的现有材料,重新进行全新的创作与设计,灵活改造,赶在截至提交前的最后一天完成了毕业设计。

  5月31日,艺术学院“元·来是你”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幕,付荷雯的作品作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出。“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在学校的四年中,我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思考,再到创新设计服装出成衣的进步和成长。”付荷雯感叹。

  在团队中凝聚友情力量

  因为热爱英语,物电学院本科毕业生陈蔚在大一时参加了校英语协会。
  在英语协会自制排练的英语小品《一张考卷》中,陈蔚饰演“妈妈”一角。校稿对稿、修改剧本、配合道具和小伙伴们“对戏”成为她夜晚和周末的固定安排。相较于中文剧本的排练,英文剧本的排练难度更大,“发音成了我们首要的问题,频繁忘词也让我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小品的情绪里,我们总是被对方逗笑。”那段时间,综教C区二楼走廊总是充盈着排练带来的欢乐氛围。
  遗憾的是,陈蔚团队的小品最终被临时取消,花费大量心血的小品没能成功展示,她很是失落。“但是我转念一想,这次活动我已经收获了最宝贵的东西——一群志同道合的热爱学习英语的小伙伴们,而且,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排练时,陈蔚和4位同届小伙伴“对戏”最多;在平时的晚自习时间里,她们也是形影不离的小团队。互相对读、纠音,共同复习四、六级资料,这是她们晚课后聚在综教大厅的日常;有时她们还会打印英文歌歌词,跟着音律看着歌词反复哼唱。学得差不多了后,就是“独唱”环节,“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很安静地等独唱同学唱完,然后‘哇哦’的称赞,并疯狂鼓掌。”

  在校英语协会和小伙伴们共同学习的这段时间,是陈蔚感觉大学时光流逝最快的一段时间。“感谢相遇,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来日方长,唯望不负时光。”

  在支教中体悟人生价值

  交通学院本科毕业生林长江在大学期间的几个暑假里参加过两次支教活动。
  “大一时我就希望过一个充实的假期,于是参加了拓荒者协会的支教活动。”在经过两轮面试考核后,林长江成为支教队的一员。“支教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体验,在这期间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孩子们负责。”支教队学长的这些话语让林长江对支教除了期待和向往外,多了一份责任心。
  即便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林长江仍然记得那个在支教中度过的生日。黑板上五彩缤纷的图画、队友们精心准备的活动环节、孩子们天真纯粹的笑容……这些感动和温暖都让他难以忘怀,所以他选择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再次加入支教队。
  “这次支教活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让我有了向上走的勇气、信心和方向。”在之后的日子里,林长江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运动会、图书馆、核酸检测……在课余时间,他不断尝试探索书本之外的世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努力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渐渐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在别人和社会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我想要做一个能站出来的人。”在被问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内心驱动力时,林长江的答案是“责任”这两个字。
  今年夏天,林长江带着这四年在长理收获的感动和成长,踏上人生的另一段旅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去往四面八方,都将通往星辰大海。”(学生记者 戴思杨 汪鲲鹏 彭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