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字演化的历史。从先民结绳记事,仰观俯察,画出八卦,造出文字,到发展成为具有象形特点的方块字,汉字走过了几千年的路。
传说仓颉造字,中文字从刻骨文(亦称骨刻文)、甲骨文、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石鼓文(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其刻石外形似鼓)、古文(蝌蚪文),到篆书(小篆又称秦篆,秦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籀文又称大篆,周宣王太史籀所造,春秋时期已流行)、隶书,最后诞生了楷书,而且书法艺术也不断发展,行书、草书、瘦金体、馆阁体……就这样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了汉字字库,这中间汉字不断增补,以至于今天的汉字字库多达10万多字。汉字传到日本,变成日本和字,现在还在使用;还传到朝鲜和越南,流传几千年,可惜现在已被废弃。
汉字出现以后逾两千年,开始出现大批研究汉字的著作,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称为小学,经传之学称为“大学”。清《四库全书总目》把小学类书籍分训诂、字书、韵书三种。《尔雅》属训诂,《说文解字》属字书,《广韵》属韵书。这三种书各有侧重,训诂书讲解字义,解释名物;韵书分辨字音,依韵列字,并说明字义;字书根据字形分部,说明字的读音和意义。
韵书有三国魏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宋陈彭年等人根据《切韵》《唐韵》修订成的《广韵》,宋丁度等人编写的《集韵》《礼部韵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乐韶凤、宋濂等11人编成的官方韵书《洪武正韵》,清朱骏声编写的《说文通训定声》,李光地等所著《音韵阐微》,段玉裁《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近人杨树达《词诠》,王力《汉语音韵学》。
最早的字书是《尔雅》,西汉扬雄《方言》开创对方言和汉字的研究,东汉许慎受刘歆《七略》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其“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是首次对六书的定义。后晋吕忱撰《字林》、梁顾野王撰《玉篇》、宋司马光等编《类篇》、明梅膺祚撰《字汇》、明张自烈撰《正字通》、清张玉书等人撰《康熙字典》,近人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中华大字典》、魏建功主编《新华字典》。其他重要字书还有《辞海》《辞源》《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中文大辞典》《中华字海》《异体字字典》(中国台湾版),都是现在常用的工具书。据学者研究《异体字字典》收字最多,共106230个字。清末章太炎《訄书》,是使用生僻字最多的著作。
训诂书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清代文字学研究达巅峰,形成专注考据训诂之学的朴学。
汉字现在有两大系统:繁体字、简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港台和海外使用繁体字(台湾省称正体字)。字义有单音字、复音字、多音字,注音从反切到国语拼音、汉语拼音。
自古传下来的汉字作品有刻石、帛书(缣帛)、竹简、纸质书、木板(版牍)、活字版。《会稽刻石》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是四大著名刻石,西安碑林、《景教流行中国碑》、泰山经石峪,都是闻名世界的刻石佳作。
中国还有独具特色的女书,汉语解释为“女人的书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汉风瑶俗的混合。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致使汉字文化圈有别于希腊罗马欧美的西方文化圈、东方的印度文化圈和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随着汉字在境外的进一步传播,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文热,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把汉语规定为主要的外语,联合国规定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还确定了中文日。随着汉字的进一步流传,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以及“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和平文化,可以为未来全球一体、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秩序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