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药用衡制的变迁
中医学院2021级 孔令源

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一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展区的展柜中,陈列着一把小型称量工具———药戥。作为一种小型杆秤,药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所需中药的质量,被广泛地应用在中药的炮制过程。除了药戥外,古人还有很多称量中药材的器具,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器具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中药用量的重视。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与中药用量密切相关的知识———药用衡制。
药用衡制,是与中医药有关的计量规定和制度,属于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分支。有关药用衡制,不少方书经典和政府修订编纂的医书都有提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在其著作《脾胃论》中,用分、两、钱三个单位对书中方剂的药物用量进行注解。而宋代官方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对药用衡制中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今我们想要了解古代药用衡制,就需要在医家或官方编著修订的医籍中探索研究。
想要理清药用衡制,就需要认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演变发展。古代度量衡制有多种计量体系,战国时期的赵国、秦国等国家的度量衡制都有很大的差异。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读者,相信会对其中一段剧情有很深的印象:楚国公主芈姝身体不适发烧病倒。女医挚在诊病后开出药方,吩咐芈月去医铺抓药。来到药铺后,医铺的大夫却质疑药方有误,因此不予开药。就在二人僵持不下时,药铺掌柜一语道破玄机———秦楚两国的中药材计量方式不同。换句话说,秦国和楚国有两种不同的度量衡制体系。
秦朝统一六国后,首次完成了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因度量衡制不统一引发的社会问题。虽然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但由于秦汉之际有多年战乱,因此度量衡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汉代在秦朝之后再次统一了度量衡,并最终为后世沿袭。
到了唐代,度量衡制演变为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大制和在医药、音乐等方面承袭古代的小制。换句话说,大制被应用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国家的管理,小制被应用在方剂中药物剂量和音律。其中的大制,是南北朝更替、隋朝建立后出现的新的度量衡制度,而小制,其实就是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宋代度量衡主要继承唐代的大制,但在医药方剂领域存在大小制并用的问题,但如果使用的是大制,就会专门标注大斤、大两等剂量单位,不标注则为小制。金元时期的度量衡制主要继承宋代,因此同样存在大小制并用的问题。但由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因素,金元时期大小制并用的情况甚至比宋代更为严重。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逐渐完善和成熟,并采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度量衡制能被准确地贯彻实行。洪武年间的《大明律》曾记载:“凡私造斛斗秤尺不平,在市行使,及将官降斛斗秤尺作弊增减者,杖六十,工匠同罪。”简而言之,如果有人擅自制作不符合规定的衡器,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对于中医药来说,药用衡制同样关系重大。同样一首方剂,如果按照某一朝代的药用衡制换算的话,药方剂量可能会远超正常的临床用量,而用另外一种药用衡制换算,也可能会出现药方剂量符合正常药物用量或低于正常用量的情况。按照金元时期的大制换算《脾胃论》中的部分方剂,会出现药物用量远超过临床用量的情况,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的人参用量经大制换算约为28g—28.91g,明显超过正常剂量3g—9g。按照金元小制换算《脾胃论》中的部分方剂,则药物的用量基本符合临床用量,如补中益气汤中人参用量经小制换算约为9.75g—10.08g,基本符合现代常用剂量。
古代很多医家,都在自己的医书中公开了方药各种药材成分的用量。但遗憾的是,由于度量衡制在各个朝代的差异,很多经方采用的计量单位不能准确换算成现在通用的计量单位,这严重影响了古代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因此,我们学习度量衡制,也是为了传承历代医家的方剂,在前人的基础上帮助现代患者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