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扎实推动科研工作全面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学校人文社科研究繁荣发展
2021年,学校社科类纵向项目立项数和经费数持续增长,人文社科科研获奖数量、层次再上新台阶,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年共立项纵向社科项目1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8项,立项经费数合计907.05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3.7%。不断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全年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结项85项。全年共获得人文社科类科研奖励45项,获奖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2.5%。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在纵向项目立项方面,实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7位。在成果获奖方面,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实现了该奖项获奖零的突破,获奖数量列全省高校第2位;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位列全省高校第6位。
学校社科研究人员充分发挥学科、学术优势,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不断探索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理论研究优势,自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承担起社科界的责任与使命。承办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百年记忆”专题论坛等多场重要学术活动;承办烟台市“百人百讲庆百年”社科专家进基层活动启动仪式,选派专家学者到烟台各县市区、街道社区开展党史宣讲活动47场(次)。
发挥决策咨询优势,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烟台市社科联共同承办了2021年度山东社科重点论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讨会”;组织相关团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文明观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论述,在中外古典文明互鉴、中外现代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个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环渤海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主题,积极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产出了部分有战略创新性的重大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前期研究》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首届决策咨询奖一等奖,为山东省三个“走在前列”、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力破除“五唯”,持续深化社科管理机制改革。开展破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专项整治工作,梳理存在问题16条,修订完善了《鲁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学院科研工作考评办法》等相关文件规定,纠正了简单“以刊评文”“以刊代评”问题;新增“智库类”成果指标,对获得各级领导批示,主要观点被政府部门文件采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赋予考核分值,逐步形成了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
聚焦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
强化科研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推动科研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坚持质量、贡献、绩效导向,体现高水平项目、成果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推动科研评价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绩效考核分配相衔接,制定《鲁东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成果及奖励业绩认定办法》《鲁东大学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类)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健全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的评价体系。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鲁东大学“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鲁东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暂行办法》《鲁东大学专利管理暂行办法》《鲁东大学纵向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鲁东大学纵向科研项目信息公开暂行办法》5个基础性管理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科技管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申报组织,实施重点培育,做好纵向项目立项工作。2021年,学校共立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94项,立项经费2651.89万元,到账经费(含结转)4004.53万元。新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1项、厅局级项目16项、其他项目10项。其中,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获批资助5项,立项总经费625万元,人才类项目取得重要突破。
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原始创新,高水平科研成果稳步提升。2021年度,学校以第一署名且通讯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321篇,EI收录论文23篇,其中TOP期刊85篇,较上一年SCI、EI收录论文总数增长了19.9%,一区论文增长了128.6%,TOP期刊论文增长了41.67%。当年度累计ESI高被引论文24篇,连续一年ESI高被引论文11篇。获多项高质量科技奖励和人才称号。2021年度我校3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杨传路教授团队“水分子分解提取氢的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二完成单位参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社会力量奖2项。杨传路教授获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张振华教授获2021年“烟台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级草品种审定以及国际授权发明专利取得突破。学校作为独立单位获批“鲁滨1号”沟叶结缕草国家级草品种1项;我校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专利163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10件,国际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48件,授权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6.5%,授权国际专利实现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