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搭建引才聚才平台,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观,修订《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领工程管理办法》,规范和指导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着力发挥人才效益,印发《鲁东大学2021年度学院人才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增加了人才引进使用效益指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有关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系列精神,着力完善我校教师评价体系,修订《鲁东大学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实施办法》和《鲁东大学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申报条件》,构建竞争择优、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年度《二级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奖励办法》,加大二级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深化校内分配机制改革,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构建以能力业绩贡献为要素的二级分配体系。
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以红色基因立师德、铸师魂,结合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以红色基因为特色的育人文化和师德建设体系,制定《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及驻地红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现场教学,引导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师德涵养和专业能力。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开展从教30年荣誉表彰、光荣离退休表彰等系列活动。获评全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烟台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评选鲁东大学“最美教师”10名。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受理与调查处理机制,编印《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选编》,开展师德失范行为专项整治。
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引育并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增省部级及以上人才13人,其中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突贡专家1人、泰山学者系列专家2人,1名海外人才依托我校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省高校共4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省优青项目(海外)1人、省海外科技人才2人、省本科高校教学名师3人。到账人才工程经费1373.8万元。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6人。具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专家分别达到72人次、89人次。入选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7个。
优秀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强化。持续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和重点领域人才引进机制,年度已报到博士及以上人才83人,其中全球TOP200高校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63人。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省级示范培训和鲁东大学2021年度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选派国内外访学进修39人,新增具有行业企业锻炼经历专任教师51人。
创新团队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大院大所、地方、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搭建高水平团队,新时代校企地人才共同体初步形成。大力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程项目,持续深化校地校企产教、科教融合,协调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打造校企地人才共同体,协调推进《鲁东大学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实施方案》。与绿叶生命科学集团共建“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和“绿叶生命与健康产业学院”,合作期内进行人才互聘,共同建设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国家一流学科专业。对接经略海洋战略,建成烟台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术创新中心,获省十大科技成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学校成为省内唯一被中国宇航学会批准为单位会员的高校。
细化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稳步做好教职工社保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严格按照全省《实施方案》的操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抽调60余名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并对其进行专题培训,采取“2+1”的审核程序,重点围绕44个专项审核风险点开展全面审核,逐步调查核实发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提前谋划,主动协调,妥善解决我校部分合同制工人连续工龄问题,切实保障了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待遇;多次邀请市社保中心入校开展政策宣讲,举办专题讲解会进行答疑解惑,保障养老保险改革顺利进行。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导向、挂图作战。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谋划人才改革“作战图”,紧盯人才、人事工作的难点痛点堵点,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构建全类别、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效制度体系。二是坚持需求导向,细化人才引育“路线图”,聚焦学科建设青年领军人才,高点定位教师发展和团队建设目标。三是坚持效果导向,绘就师资队伍发展“成效图”,紧扣现代化强省发展需求,以推动校地人才融合发展的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以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