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方寸之间有天地

作者:现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倪洪江(原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2022-05-09     浏览(311)     (0)

  我曾前后在宣传部工作十余年,一直分管校报。与杨明、孟昌、项漪、王丽琦等编辑部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各位老师用心用情,精心耕耘着杭师大这一份报纸,尤其杨明老师,几十年做编辑工作都围着一张报纸。当时大家在一起,开编前会、评报会,总结上期不足,讨论下期头版照片,商量选题,大伙一起,慢慢地把校报由四开变成对开,由黑白变成彩印,纸质版增加电子版,后来又探索校报与自媒体的融合等等,氛围很是热烈。

当下,师生的注意力日益聚集在移动端,但校报应该还是有自己的空间的,所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我的感悟是,校报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独家记忆,是一所高校新闻宣传水平、编辑部业务水准的直接检验,是一所高校文化底蕴和校园情怀的延续传承。若干年后,翻看校报,特别是一版,可以体悟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思路、举措、成效。如一年中,头版内容最多的是整个学校各类重大会议、改革举措、重大学术成就、育人成果以及其他精彩瞬间,聚焦了整所学校的各种“高光时刻”,窥一斑而知全貌。学校建校110周年时,我曾为了编撰《校史上的今天》一书,把1984年创刊以来的校报都翻了一遍,学校的发展史,真是跃然纸上。

当然,办报也在考验校报主编、编辑的新闻操守与编辑水准。如一版二版选择什么新闻?一版标题是否需要套红、配图?人物通讯、深度报道做什么?等等。如果没有相对成熟的择稿标准与处稿能力,就容易办成一张不专业,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校报。而校报三版的师生生活和四版的西溪副刊,真的可以很好地感悟到师大浓浓的文化底蕴。副刊曾先后有谢广田、郭梅、莫小不、王凯、徐学会等一批相对固定作者,校报稿费很微薄,但老师们总是能按时交出一批很有人文情怀的稿件。如校史钩沉栏目,已经出了很多篇有见地的校史故事了。到了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什么内容可以深入挖掘后在校报上二次传播?校报有什么深度报道在调整叙述模式后能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等等这些需要宣传部、编辑部的综合研判、头脑风暴,需要持之以恒的文本创新,不断推进旧瓶装新酒,老酒发新味。

校报还有很有意义的育人功能。我在江西师大读本科时,是校报首任记者团团长,对校报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后来又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来到宣传部后,我先后和孟昌、陈鑫等老师一起搞学生记者媒介素养提升班,坚持了很多年。很多同学就是在跟着老师采访,或者自己在采写中慢慢成长起来。记得杨明老师常抱怨人手紧张,校报就两个人,所以只能靠大量的学生记者参与进来。那些年人手紧张,我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稿件,我运气好拿过浙江新闻奖,出过两本新闻采写的书籍。这些年来,校报师生七七八八拿的全国、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上百件,在全省高校同仁中,当属头一方阵,也算出彩了。更为关键的是,大家在这种采访、写稿、改稿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个人能力,增进师生感情。校报的育人作用,就悄然实现了。

记得400期时,时任校党委书记崔鹏飞应邀为校报题词“志存高远,再创辉煌”,校报还搞了一次作者、读者、编者座谈会,当时的校领导黎青平、丁东澜都参加了,大家其乐融融。时间真快,又200期过去了,衷心祝福600期的校报既守方寸之间,更有天涯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