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报》刊行整600期,编辑部计划出纪念专版,约我写篇稿子。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校报伴我已30余年。它曾是我走近高校的信息窗口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平台,也是如今退休生活的一片文化乐园。真可谓:校报作伴三十秋,雪泥鸿爪终是情。
校报使我走近学校
九十年代初,我调职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几乎每天能收到各校寄来的校报。那时浙江高校40所,办有校报的33所,杭师大前身杭师院也在其中。校报是反映学校面貌和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对外宣传的窗口。开展高校工委的宣传工作,离不开校报。阅读校报、联络报人、推进校报建设,自然成为我的一项工作任务。当时杭师院的校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报名“杭州师院报”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报纸内容富有师范特色,文章质量也体现文理综合的优势。
办报不容易,办好一张有特色高质量的报纸更不容易。校报除了具有一般报纸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需要深入探索。譬如,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办学实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面对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增强宣传报道的知识性、科学性和时代感;怎样弥补周期长、容量小的时空局限,力求报道内涵的针对性、典型性、深刻性和报道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性、可读性。为此,省里成立了高校校报研究会,每年暑假举办年会,探讨校报规律,交流办报经验,评选“好新闻”“好言论”等。研究会还汇编出版论文集《大学校报理论与实践》,这在全国校报界尚属首次,杭师院校报编辑部的老师也有文章收入其中。研究会还通过省新闻出版局组织校报申报正式户头,杭师院的校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1998)324号文件批准,编入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系列,并更名“杭州师范学院报”。
后来高校工委与教育厅合署,我换岗到高等教育处,校报依然是我获取各校建设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等信息的窗口,我与各校报人依然保持着联系。
校报助我履职工作
2000年8月,我调到杭师院工作,协助院长分管教学一摊。跨入新世纪的浙江高等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学校的改革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师资队伍明显壮大和优化;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优秀成绩;硕士点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2007年的39个;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有了重大突破;下沙新校区建成并启用;“人文学堂、艺术校园”办学特色基本形成;经教育部考察批准,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在这过程中,校报发挥了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作用,功不可没。
我借助校报平台,将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和各阶段任务,结合分管工作作出布置,并加以阐述和评析,以求统一思想行动,协调步骤进度。譬如,在试行学分制方案下发之际,我以“访谈录”形式,在校报撰文《我们怎样看待学分制》;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我在校报上发表部署性文章同时,还择时撰写了《谋势而动与迎评促建》《重要的是实干》《细节的力量》《脚力尽时山更好》等十来篇言论;学校提出“创建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办学理念,我就在校报发表系列评论,谈“创建”工作的价值指向、重要领域和保障机制。
我曾联合下沙高教园区14所院校的同仁,完成了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适应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历时8年,取得成绩,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校报始终给予了热情关注和宣传。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也先后作了报道。我还牵头撰写出版《资源共享的开放教学模式》一书,时任教育副省长郑继伟为书作《序》。应该说,这个成果奖有校报的一份功劳。
在工作中,我也要求分管的处室借助校报,适时发声,以便工作计划、任务和要求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响应和督促。
校报乐我退休生活
2012年3月,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都说退休生活应该“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这点上,校报给予我诸多关心和帮助。编辑部如期给我寄来各期校报。阅读校报与阅读其他报纸的感觉有所不同,格外亲切和愉快。学校发展进步、同事取得荣誉等消息都让人欣喜,尤其看到学校“升博”成功、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开启全国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等喜讯,更是令人兴奋。学校领导每年春节前召集老同志座谈,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情况,征求有关意见建议;职能部门或学院有时邀请我参加有关评审、评选。参与这些活动,需要信息积累,这也往往得益于阅读校报。
学校工会和离退休处建有不少文体协会或俱乐部,我有幸加入摄影协会,还参加了省、市老同志的民乐团和书法沙龙。偶尔有得意之作,我乐意向校报“西溪副刊”投稿。2018年夏天,我随摄影协会外出采风,回来写了《落日长城映红霞》《长城随想诉沧桑》两篇“金山岭长城拍摄记”,刊载于校报。前不久,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开幕式“以小见大”的理念颇具匠心。我有感于此,拟了一副对联,并以书法呈现刊登在校报“西溪副刊”。
值得一提的是,校报在为学校建设发展出力建功的同时,自身也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发生了蝶变。从报道内容到报道形式,从版面容量到出版周期,从版式设计到排印质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电子版的设立,大大拓展了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时效。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已提出“建设实力强劲、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全国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和战略思路,并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在这宏伟的事业中,相信校报一定会越办越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