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用诗词涵养生命的美好

作者:郭亚宁    
2022-05-01     浏览(114)     (0)


我出生在河北邯郸。这个小城以孕育了众多的成语典故闻名于世,有成语之乡的美誉。这样的文化氛围,涵养了我灵魂深处的诗情词韵。“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七年前的夏天,也就是我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那个暑假。没有暑假作业,一天胡乱地翻家里的书,意外地发现了《长恨歌》,之前老师让背的大部分都是四句四句的,怎么这首诗这么长啊。我花了三天半的时间,翻字典、查字音、找注释、抄翻译、看赏析,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也体悟了写美人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何等高妙;还知道了在唐代,这首诗是“童子解吟、胡儿能唱”。

可以说,《长恨歌》是我的启蒙诗,正是有了这样一次靠自己检索资料、学诗背诗的经历,我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好诗,就要抄下来,每天背,背着背着,就入迷了。

初中时,在老师的带领下,班里的同学经常聚在一起背诗、玩飞花令。渐渐地我由之前的喜欢背诗,到开始琢磨如何写诗。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上了高中,从读过的诗文中,我渐渐爱上了一个距家很远却让我莫名亲切的城市———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读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会金陵的沧海桑田;读周邦彦“酒旗戏鼓甚处市”,感悟南京在当年的昔盛今衰。诗中的南京有吴侬软语,有雄壮苍凉,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留下的厚重与沧桑,她的底蕴、她的文化,竟让千里外的我隔着书页心生向往。

南京也成了不断激励我的动力。学业紧张,在茫茫题海中,诗词丰富了我日复一日的刷题生活。每次月考结束的当天晚上,也是紧绷生活中稍稍放松的片刻,我都会写一首诗词,雄心勃勃时挥笔写下“樊家女、任水远山遥”“虽昼短、有暮暮朝朝”;小测不顺利而心生茫然,则借典故写下了“战马红缨,新梦难成”;当然,更多的,是写我对南京的向往,“栖霞霜叶胜”“心中情,胸中志,梦中诗”……

填高考志愿,我坚定地选择南京。在我心中“……鸡鸣寺外观明孝。纵借风、直上青云,不似寻常好。”

“诗词于我,不是远方而是生活”

我循着古诗文的记载,一步步地去探寻南京的历史,玄武门的风霜、明城墙门斑驳的城墙、各个博物馆厚重的沧桑,她真的像我梦中那般厚重又浪漫。再之后,我创办了个人公众号“亦安诗社”,并由此结交了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朋友,读唐诗,看宋词,欣赏彼此的佳作,我的一些诗作也被一个诗词阅读软件“典读”所收录。后来的后来,我的诗词内容渐渐多了游记、读书感悟、和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因为有了传统诗词的学习基础,浩瀚的传统典籍逐步走入我的生活,不论是思想深邃的孔孟老庄,还是充满人情世俗的明清小说,都让我意识到中华文化是个巨大无比的宝库。诗词像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它让我爱上了文学更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

我想,诗词于我,不是远方而是生活。我爱着诗词,它不仅让生活平添些许闲情雅致,更让我拥有了真挚的友谊、化解了青春的迷茫、发现了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