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要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位北大青年学生的学习故事

2022-04-05     浏览(235)     (0)

方晗骏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到社会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与人协作努力下实现价值的学科。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才能真正做到扎根祖国大地做研究,做出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研究。


2020年,方晗骏(左二)和同学们在浙江松阳社会实践

“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

——习近平“你为什么会选择社会学系?”这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方晗骏最常回答的问题之一。

“经常有人告诉我,学习社会学是要从政。但我每一次都会向他们解释,社会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能够让人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方晗骏说,“这不仅是对别人说的,更是对我自己讲的。”

方晗骏第一次认识到社会学概念,是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有人味”“有价值”的特点一下子吸引了他。当时,他虽不知道学科的具体模样,但他始终相信,做“人”的学问一定是值得的。

“第一次系统学习社会学,是深入了解费孝通先生‘六上大瑶山’‘26 次访江村’的故事。先生用脚步诠释学问,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后进。”方晗骏告诉记者:“这也让我坚信社会学的第一课不只是在课堂,更在田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社会学人的真实写照。”

2020年9月,在社会学系学习了一年之后,方晗骏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实践的目的地是浙江松阳,一个江南小县城。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人的价值,看到了人的‘创造性’。”

“在那个不通高铁的小县城中,几个年轻人因爱好改造民宿走红,使得民宿行业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也深受当地人欢迎。这是一件‘三赢’的事,地方发展,百姓收入提高,个人得到回报。”在松阳,方晗骏看到民宿行业的“留旧引新”,老房子由当地政府和投资者共同出资改造,在绝美山水和优惠政策相互加持下,外地创业者和旅游者自发来到松阳,共同打造山水田园,一时游客如织,产业欣欣向荣。

方晗骏说:“而我们用社会学的专业理论,记录松阳民宿背后的‘奋斗故事’时,心中倍感振奋。人与人协作努力下实现的发展‘令人着迷’,而我们在发现他们如何‘创造价值’过程中,也在与他们共同成长。”

自此以后,方晗骏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把自己所学用到实践中。“陈龙学长‘卧底’外卖半年,用社会学视角揭开了‘算法’与人的盖子。”方晗骏认为,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他为之努力的方向——让大众看到被算法支配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并重视“人的价值”与“算法价值”的关系。

在大二时,方晗骏做了一次‘乡村企业家’的专题调研,透过“乡村企业家”的发展,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他们那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发展。我采访的几位企业家,在茶叶、建筑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在一问一答中,方晗骏感到,“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他们普遍学历不高,但却能一辈子坚持做好、做深这项事业。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在这背后,我看到了他们对高质量品质的坚持,以及对家乡经济、事业发展的坚定。”

通过一次次的调研实践,方晗骏体悟到,“社会学”绝不仅仅是课本上“韦伯”“帕森斯”的精妙理论,更是“文艺青年”“农民企业家”背后的社会“价值”。“学以致用,知行并进,实践让我明白,只有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才能真正做到扎根祖国大地做研究,做出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研究。”方晗骏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