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的中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在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里呈现着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闲来细读,别有一番风味。初读时候,不觉得有什么,上世纪新旧交替时期的小人间、小爱情,有点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有不同,故事中的女性在男权意识为主导社会下的生活困境,以及这种压抑和悲剧产生的根源值得人们深思。
拿最后一篇《多少恨》来细说,大概也是作品最后的压轴,将读者的情感达到巅峰。家茵与宗豫的初识、相遇、重逢、爱恋、离别……每一处细节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在最后一篇中,家茵与前面写到的娇蕊、金香等不同,她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温雅而又谦卑,她和宗豫之间那种纯洁无暇让人羡慕,好像我们儿时爱看的言情故事小说里的人物故事一般。可又是深沉,就像张爱玲的每一处细节里所写到的,结局就好像注定着分离。他却又给了人们希望,那种希望的光亮越发的强烈。他们的爱情如果是放在当代,何尝不可能圆满?家茵因为周围关系的混杂和烦乱的生活,而选择了安静逃离上海,宗豫难过于这样的悲剧、一心经营自己的事业,随着时光的荏苒,两人带着成熟与岁月再次相遇,或许能够平静美好的在一起了啊……如果可以,我更相信他们会有这样一个结局。倘若只是如果,那正如张爱玲想要表达的那样吗?“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我是不大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在当时社会动荡环境下,男尊女卑、女性意识的在交替中的挣扎。
人们还是应该相信爱情的对吗?但是这份爱情里需要男女双方的独立与理性。中国近乎一个世纪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知识水平在不断提升,爱情的变化太大了。女性为了选择独立与自由毅然和丈夫离婚的故事也时有发生。余秀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否就是成功打破了时代的悲哀,找到了女性力量的传奇呢?我们应该相信爱情,并且拥有爱人的勇气,也要学会及早认清楚现实,爱情是纯粹、相守又平淡,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都是有的。它也是自由、独立与理性的,不该成为最后的蚊子血亦或是白月光,如果是悲剧,我也要在悲剧到来之前及时离开,还能留下一点美好的意象。
我不大赞同张爱玲的爱情观,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因素吧。但是她的文笔是极好的。今天听了刁克利老师谈“何为伟大的作家”,它包含:能够方方面面反映生活的全面性,反映艺术手段与社会人性、心理的开拓性,艺术作品在主题、人物、风格等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及揭示一个社会阶段人类存在的真实面貌、人类深处最核心的深刻性。刚开始听到我还是云里雾里,结合张爱玲的创作,我意识到了,这大概是她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么想来大概知道了张爱玲的小说为何多是悲剧结尾了,那是那个时代给予的悲哀,是人们想要挣脱和逃离却又无法摆脱大的社会环境,它映射在了每一个身处这样背景下的人物身上……常晓军作家曾在书中引用张爱玲的一段话,“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然后,你忽然醒悟,是没有好好珍惜,或者不敢去面对。”这段话,在我这个年纪读:感受到了文字的深沉与力量,大概是能够理解了。把它放在这里,是因为我是在读张爱玲女士的作品中,无意看到了常老师的引用,我大概知道了自己在读《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什么了,不只是故事情节,故事的反思与思考、艺术手法与表达等等都十分精彩。在这里,我们是新时代的女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生命,正如一段段玫瑰,学会绽放也将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