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像一只不断向南追寻春天的候鸟,希望能找到永恒的绿色。
阳光和煦的午后,走在校园里的小路上,那是我来到南林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观察南方的一条路。
如今再看,那条道路已稀疏平常,可初见时,它给予我的冲击,仍记忆犹新。
我是北方人,生于北方,长于北方。可北方虽是记忆的底色,我却常常渴望南方。
家乡有四季,有春风秋雨,有夏花冬雪。但想起她时,脑中总会浮现,落尽绿叶的黯淡杨树,在结冰的河岸边,在瓦房的后院……夏日里鲜艳欲滴的绿,总是转瞬即逝,是北方生活的少数。
对南方的印象,最早源于小学的课本中。《忆江南》《采莲》等诗中描绘的江南水乡,大雁等候鸟在冬天会飞往南方等等。似乎,南方永远是一片蓊郁,永远是绿意盎然,永远是美好……
自此心中埋下一颗渴望向南的种子。
大学如愿来到南京,一座南方城市。
叙事回到文章起始的位置,我踱步在南林校园的小路上。虽然心中早有预期,可道路两侧夺目的绿色,竞相茂盛的植被,还是令我震撼。清晨还在初现秋意的北方家乡,下午就置身一片绿色天地的南方,三百公里的旅程算不得远,却也足够跨越秦岭-淮河一线,足够,从北方到南方。
后来也常常出校,在南京城中徜徉。在南方愈久,愈感其美好。在闲暇时,会思考,到底南方的什么,令自己心驰神往?
或许,自己向往的不是具体的某一处南方区域,抑或城市,我向往的,是南方背后所隐含的更宜人的生存环境,南方,只是一种美好的代名词,一种有关绿色的寓意与信念。
候鸟冬季不远万里向南迁徙,为追寻温暖,追寻绿色,我们也会为了未来的美好而努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追赶西方国家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取得的成绩斐然。可蓦然回头,发现也给环境留下千疮百孔。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追求不再只是吃饱穿暖,也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追求绿色文明。。
为此,中国做了很多。2020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绝非口号,而是坚定的决心,以及切实的行动。
除了有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等宏观行动,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感到切实的行动与变化。
高中与朋友宿舍夜聊,他谈及环保标准提高,周边有不少不合规的企业整改或关闭;今年回家时,发现自己常坐的一路公交车转为电力驱动;家乡往年冬季阴霾缭绕的天空,如今也难得窥见晴空;自己与周身的人变的更倾向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
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了心中挂念的美好,为了梦中留恋的美好,为了照亮后代前行的路……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是候鸟,永远向南追寻春天,期冀能找到永恒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