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全国上下围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紧锣密鼓地推进工作。
碳中和的概念等同于“净零排放”,而不是二氧化碳 “零排放”。净零排放的概念就是人类可以排放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但这个排放量中的一部分被自然过程吸收而固定,余下部分则通过人为努力而固定,排放量与固碳量相等,则为碳中和。
碳中和是一个“三端共同发力”的体系。一是在能源供给侧用非石化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石化能源,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2030年达 25%、2060年达80%;二是能源消费端通过工艺流程再造减少碳排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逐年下降,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三是固碳,固碳端是用生态建设和修复、碳捕捉—利用—封存 (CCUS)等固碳技术,将碳人为地固定在地表、产品或地层中。这就是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固碳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稳定现有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固碳能力,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资源质量精准提升、河湖湿地草原生态修复,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这都与我们林业大学息息相关。据不完全统计,我校70%的学院都涉及降碳、固碳、碳汇相关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科为优势,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碳中和的目标,在2019年5月成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和林业发展研究院,2021年7月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召开的碳中和工作研讨和推进会超过10场。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履行林业大学的使命和担当,我有以下四点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凝聚共识,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明确林业高校的使命和担当,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这一国之大者,抢抓林业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高认识,积极作为!
二、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碳中和系统推进学校相关工作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国家层面推进双碳工作着重从节能减排、低碳产业结构、低碳交通运输、低碳城乡建设、生态碳汇提升等多维度一体推进。我校积极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构建林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而碳中和是我们构建林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我们要加强学习、厘清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在学科布局、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比如去年教育部相关文件鼓励高等学校适时试点成立碳相关专业,并审批通过了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首批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今年招生。他们都是从地质、石油、能源角度谈碳储,从林业、生态角度的相关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我们也要抢抓机遇,可以考虑成立生态修复和碳汇等相关专业。
三、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形成双碳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的合力
依托碳中和研究中心,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跨学院组建研究团队。目前,学校围绕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究、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研究、CO2捕捉和封存关键技术研究、降碳新材料及生物质能源研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研究等推进团队建设和人员组合,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形成学科交叉融合,以重大的科研项目为抓手,凝聚科研团队,形成碳中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合力。
四、进一步加强宣传,构建南林特色的碳中和研究的学术品牌
学校要围绕上述六个研究方向制作南林碳中和研究的宣传册,不断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紧紧围绕《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积极对接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林草局等主管部门,主动汇报南林双碳研究的基础和团队,精准发力。同时通过政策宣讲和解读、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南林双碳研究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江苏主要市县、重点试点区域的覆盖。推广南林双碳研究的关键技术、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构想,构建南林特色的双碳研究的学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