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4日下午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第36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按照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认识,立足学校建设一流高校实践,认认真真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细、落实。下面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心得:
第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从两个方面得到了教育启发:
1.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总书记讲了“四个迫切需要”。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
2.如何推进“双碳”工作?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一是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二是推动能源革命,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三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
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
六是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第二、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总书记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多次提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的学习使我体会到除了政治元素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以下这些大的变化:
一是地球环境的变化。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当前全球气候复杂多变,地震、海啸、暴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比如肆虐亚非两地的非洲蝗虫、澳洲20年不遇的超级大暴雨、目前仍未见底的新冠疫情,近期我们国家包括江苏省不时有地震发生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危害性极大,还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是人类发展所需能源问题。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实质性增加,则主要是近100年来出现的现象。中国从加入WTO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目前年度人均排放已经超过全球水平,这同我国的压缩式发展分不开的。要发展就得增加能源消耗,但全球化石能源总量一定并日趋枯竭。要碧水蓝天就要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就必须要找到新能源,必须大力发展成熟的非碳能源技术。碳中和、碳达峰,说的是碳,也是环境问题,其核心是能源问题,涉及到非常广阔的领域,客观上要求经济社会大转型。可以说,“双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科技创新引领的使命要求。
三是学科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领域。以5G、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群体突破、交叉融合,“技术—产业”交互迭代效应持续增强,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技术产业体系、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