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可以和山川河流对话的歌曲?哪里有可以和飞禽走兽起舞的歌曲?我以为这样的音符已泯灭在《诗经》里,消失在《九歌》里,直到侗族大歌来敲打我的耳膜,我才察觉,这样的歌曲在贵州,在黔东南。
我来自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贵州黔东南。长大后听过许多歌曲,有外语歌曲,也有流行歌曲,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喜欢家乡的声音,这就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吧。
2018 年,央视春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侗族大歌短短几分钟的亮相,却充分展示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通过文化振兴给贵州带来的大发展、大进步、大成功,展现了贵州人民丰富的生活样貌。贵州多彩的文化,是劈开贫困之坚石的利剑,是通向小康之路的基石。
侗族大歌小小的音符,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模仿高山流水,鸟叫虫鸣等自然之音,所以它更像是一部大自然的翻译作品。因此,你无须是侗语的专家,也能真切体会到歌曲中装着三样东西:悦耳,祝愿,欢喜。当你有幸听到侗族大歌时,最先享受到歌声抓耳;等你闭眼咀嚼其中的意味,你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好祝愿;等你睁开眼,你会惊喜:哦,我喜欢它撞击心灵的感觉,喜欢它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甚至会发出疑问,是它偷走了杜子美的诗?还是杜子美偷走了它的灵魂?
侗族大歌既然如此神奇,或许会很复杂?不是的。它没有任何伴奏,没有人来指挥,它从杂乱无章到完美无缺,是因为有大自然来与它配合,山河是二声部,鸟虫是三声部,它们纵横交织,伴随磅礴的气势,齐头并进。它需要自然来配合,只有等山下沉,河干枯,鸟断翅,虫失声,它才会嘶哑,可是山河依旧,虫鸟依旧,它也将永远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传唱。
侗族大歌凭借其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乡村振兴之路。侗族大歌不仅让村里人留了下来,也让村外的人想进来。乡村振兴,需要人来振兴,怎么留住人,关键还是要留住心,而侗族大歌牢牢地抓住了人们的心。侗族大歌收万物之音韵,采天地之灵气,成不朽之经典。它是永恒的,它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动,肆虐的暴风撕不破它,沉重的马蹄击不碎它,它穿越了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走过了经济繁荣的宋代,最终和你我相遇。智慧的侗族人民赋予声音以形状,如今再听到那时的歌声,脑海中依旧能展开一幅当时侗族人民生活的画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侗族大歌依然焕发出活力,它穿透贫困的坚石,向世界展示出新生。
侗族人民是离自然最近的族群,他们的歌声是至净至纯的声音,可以想象,在遥远的过去,侗族人民没有系统的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像是鸳鸯之间的呼唤,就像是河流之间的应答。所有的婚嫁、收获以及节日,都通过自然的声音来记录,没有躺着的文字,只有站立的声音。乡村振兴,赋予了侗族大歌又一个新的主题。歌声里说,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敞的马路,错乱的农田得到了整齐的规划,老旧的房屋也换上了新装,而山依旧雄伟,水依旧清澈,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
我曾沉浸在这天空之下,想知道自己是地下的一粒尘土,还是天空中一颗闪烁的明星。但是我已经不在意了,只要能嗅到这里的乡土气息,听到这里的清脆歌声,看到这里的勃勃生机,很快就有了答案。
(作者系文学院 2020 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