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校内各学院反诈骗活动的举行,不少学生在网上晒出他们“反套路”骗子的记录。他们利用骗子话术中的逻辑漏洞,让骗子“无功而返”。在知乎的“诈骗”话题中,共有2.6万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其中关于“反套路”的高达1.2万。此类行为让广大网友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得跃跃欲试,甚至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反套路”故事中的主角。
然而,许多大学生并不像他们自己想象中的那般“靡坚不摧”。根据国家反诈中心的最新统计,在2021年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中,约有60.7%受骗人属于社会资讯灵通的18—30岁人群,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等特征,瞄准大学生的兼职需求、社交需求、娱乐需求等进行“精准打击”。而在电信诈骗中,诈骗分子往往又掌握着大学生们的个人信息,几番周旋下来,涉世未深、乱了阵脚的大学生们很难不掉进骗子精心布置的“陷阱”当中。
事实上,大学生们会有渴望能够反“将”诈骗分子一军的心态,还是旁观者的身份所导致。作为大学生,接触到的关于诈骗案件的信息往往是已经盖棺定论、具有典型性的教育性案例,缺乏真正的感同身受。再加上大学生与“诈骗犯”之间存在骗术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猎奇心理作怪,在种种因素催生下,便会产生这种心态。处处小心谨慎者仍有滑落深渊的风险,何况是抱有对骗子“轻视”之心呢?倘若此时大学生们仍不能为自己敲响警钟,而以一种游戏人间的心态去应对诈骗的话,便给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机,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上当受骗的风险。另外,“反套路”手段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十分高昂。以电话诈骗为例,若想要与使用录音电话的诈骗分子周旋,则必然要长时间接听诈骗电话,而长时间接通诈骗电话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更多个人信息泄露,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占用个人的时间精力。此外,倘若大学生长时间接听被标记为诈骗号码的电话,也会干扰警力资源的有效利用,警方的反诈系统将自动识别潜在的受骗者,并在后期对其展开一系列排查工作。如此比较下来,反而得不偿失。
面对电信诈骗,能够真正做到时刻头脑清醒,甚至成功“反将一军”的人毕竟是少数。纵使警方接二连三地揭穿骗子的套路戏法,新型骗术仍旧层出不穷。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还是不得不提高警惕,谨防由好胜心带来的“大意失荆州”。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当从正规渠道,如“国家反诈中心”APP上了解防诈骗相关知识,提升自我分辨能力,减少被骗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自己个人信息的保护。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做好宣传工作,活用校内各种资源,通过辅导员定期宣讲,校内学生志愿组织参与防诈骗活动等形式展开工作;也可以与当地警方展开合作,校警联动,共同为大学生的财产权益架起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