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报》

创新创业比赛为何难以破栏而出?

作者:舒雨刘  融媒体记者    
2021-05-28     浏览(77)     (0)

“唉,距离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计划书上交时间只有三天了,可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关技术人员。”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的小左同学叹了口气。小左同学参加比赛的愿望很强烈,但能否成功组建一支参赛队伍却成了她现在最大的阻碍。近些年来,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自主创业也成了更多学生的选择。踊跃参赛的行为值得鼓励与支持,但将想法融入比赛、落到实处却没有那么容易。万事开头难,无论是比赛还是自主创业,如何走出第一步、走好第一步成了学生的拦路虎。空有想法了解不足“本学期有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网络与编辑大赛以及创意星球学院奖,希望大家踊跃参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落实导师分配制度以来,为了调动学生的内生积极性,各导师都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不仅是各大高校热门的课外实践考察方式之一,也是大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相比于课堂作业,此类比赛的特点为赛道丰富、前期准备多以及注意事项繁杂等。因此在缺乏对比赛的详细了解以及自身能力的评估条件下,盲目报名导致还未开始进入比赛就被迫放弃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为深入了解我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程度,记者在校园内随机展开电子问卷调查。76.3%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想法,但最后却只有36.5%的学生真正报名参赛。能够有独立想法,成立独立队伍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对于18级广告学1班的王惠妤同学来说,参加大学生广告大赛是习以为常的事,可是就算大三了,仍会出现想法被否,策划案修改了十几遍仍没通过的情况。对于此,外国语学院刘能老师也深有体会,“很多老师都鼓励创新创业,但是学生因为内生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或是创新性不足、现实实践性等原因,‘互联网+大赛’的很多点子都没通过”。

有参与比赛意愿的同学中只有近两成的学生表示自己认真地把比赛文件阅读了多遍,近五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只是进行了大概浏览。67.2%的学生纷纷表示对相关政策以及比赛的详细要求仍然不够了解,没了解比赛就盲目跟风报名、缺乏内生积极性仍是创新创业比赛初期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现实面前多重困难“成功组建参赛队伍且想法得到认可的同学要在近几天准备好比赛策划书啊,各自职责分配也要提前进行商榷。”不少老师都及时跟进学生们的比赛近况并且给予了适当嘱托。

数学与经济学院2019级的小徐同学有自己的创业点子,但他与记者坦言道,“虽然自己有想法,但比赛还是需要团队合作,如何整合团队各成员资源也是我们需要特别考虑的地方。”除了小徐同学,当被问及团队合作是否顺利时,有45.63%的受访学生表示比赛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仍缺乏默契。

除了需要面对团队合作,以创业为目的的比赛要面临的困难却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比赛是在校期间能接触创业的最低成本的机会,36.2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是为了给自己今后的创业累积经验。但与此同时,学生这个身份也意味着缺乏社会经验、资金有限以及学业冲突等客观现实因素。“我们去年做的一个项目主题是有关于健康与寿命,但由于我们缺乏此类的社会经验,在项目初期连成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都成了问题”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小曹同学坦言道。

计算机学院2017级的小陈同学作为团队负责人,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Teach”全国教育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大赛等比赛中,两年时间无周末、无寒暑假、夜以继日地努力研究;从研究选题的确定,到算法的研究,经立项答辩,到后期执行,与队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撰写文稿时,请来学院不同的教师反复指点。作品介绍一百多页,反复修改近二十次。文学院辅导员廖航感叹:“虽然学校支持大学生创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辐射、示范、引领功能有待提升。”大学生一直处在大学校园,对社会的相关环境缺乏系统的认识和该有的历练,遇到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时便会压力倍增,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在中途选择了放弃。脚踏实地多方联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除了热情还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但有近七成的采访者表示对相关文件仍然了解不够。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空有热情但缺乏对文件与比赛的详细解读往往导致比赛过程中阻碍重重,学生陷入中途放弃,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困境。“再多一个粉丝,我的小红书账号就可以接小广告啦,大家感兴趣的话帮忙关注一下哦。”尽管网络与新媒体课程已经结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的彬彬同学依然在运营着她的小红书账号,将探店和宿舍好物分享与新媒体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至今她的粉丝量已经超过了130,每篇文章的浏览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学生有兴趣和这方面的特长,并且能够有很好的创意的话,作为老师是非常乐意看到的。”文学院教授陶新武向记者说道。除了个人兴趣,彬彬同学的以学制用也是她能够吸引粉丝的重要因素。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比赛项目拥有持续性活力,一是要符合社会需求,二是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找准定位,与此同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相结合也是团队具有持续活力的重要因素。在谈到创新创业与学业之间的冲突时,艺术学院辅导员黄婷婷表示对学生自主创业持高度支持态度,同时她认为在优先性方面,主次应得当,学业应当放在第一位,创新创业应该在保证学业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如何将比赛项目成长为一个具有可实践操作性的创业项目,少不了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联合的力量。学生方面要做到脚踏实地,在创业过程中保持理性和蓄力,同时也要兼顾好学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学校应将相关创业讲座提上日程,并着力推动对大学生基础创业知识以及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的培养。只有多方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入活力。(应采访人物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