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青年锐评】但立鸿鹄志,图南亦可知
十八岁的霍去病北击匈奴,受封冠军侯,功冠全军;十八岁的毛泽东背井离乡,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求学;十八岁的贾谊才华横溢,以善文为人称,名满当时。所谓“十八而志”,十八岁时或略显青涩,但却已为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调。在成年之际,我们走进了大学,开启人生一段全新的旅程。如此看来,成年的意义,也许答案可在大学中找寻。当下的选择与作为,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会达到怎样的高度,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更应该是一个立志、明理、砺心、笃行的过程。“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如果我们希望能在大学得到质的提升,首先要完成“立志”的课题。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面前是纷繁的选择,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选择潜心学术追随学界泰斗的脚步,也可以选择锻炼能力在实践和工作中积累经验,抑或是广结英才与优秀人物共同进步。但如果选择了“躺平”,我们会在游戏中放纵自我,在床板上浑浑噩噩。大学生活因其缤纷而充满希望,唯有坚定心志方能使其出彩。“读书,务明理以致用”,“立志”后接着应该要求自己“明理”。在我校的育人理念中,“底色亮”被放在了首位。青春的底色,是信仰的红。这是我们在大局上应该明的“理”。我们作为青年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底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幸福。从另一方面看,有鲜明底色的青年,其志必坚,其行必正。所以“明理”与“立志”虽分为两步,实一脉相承。近年来我们或有听闻某高学历人才举止不正,甚至学术不端,令人咂舌。这种情况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应归于当事者没有做好“明理”的功课,不知可为与不可为,最终走上歧途,误落悬崖。我们在大学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学术,更需要在学习中“明理”,坚定目标的同时,培养书生意气、青春朝气、浩然正气。“欲利其事,先砺其心”,在实现自我、追求进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诱惑,这就是对“砺心”的考验。刚刚步入大学,有人因为没有进入心仪的学校而失落,也有人认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而感到欢喜。若内心不够强大,前者可能长期郁郁不得志,最后在自暴自弃中荒废了尚有希望的未来;后者也有可能沾沾自喜,沉浸在一时的欢乐中迷失自我,失去了更进一步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大学中处处充满挑战,可能新课程的内容晦涩难懂,可能在评优评先中屡屡碰壁,还有可能在品尝到一次安逸的甜头后失去了斗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阻挠我们前进。“砺心”是我们与之斗争的唯一手段。面对困难须有奋战到底的决心,面对挫折不失屡败屡战的锐意,面对诱惑保持不为所动的定力,当我们达此境界,则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最后需要做到的,是“笃行”。所学所思,唯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作用。为自己设立目标不难,制定计划不难,但是成功的人永远不在大多数,其原因一部分便归结于“不能落到实处”。规划未来时,我们常常投入于对结果的想象,忽视了过程的艰辛,面对现实却难以一步一步踏实前进。没有“笃行”,那么立的“志”只能成为一纸空谈。随着学习的深入,“笃行”便是要求我们将所学投入实践。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白面书生,而是要做“实践强”的、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唯有将“笃行”贯彻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所学才有真正的意义。
进入大学后身边优秀的人太多,我们也许并不起眼,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达到目标。即使我们只是斥鴳,没有鹏鸟的丰羽劲翅和变化莫测,但同样可以坚定自己的目标,立大志,明大德,砺初心,笃前行,而后鲲鹏展翅,不负韶华。毕竟,但立鸿鹄志,图南亦可知。(作者系建筑学院学生罗杰东,本文为“我和我的大学时光”征文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