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我的心中是一块透明的琥珀,折射出生命最绚烂的光芒。”王鸿把诗歌视作第二生命,因了对诗歌的执爱,面对这个喧嚣的世界,他能够在许许多多个寂静的夜晚安坐下来独立思考,默默地拾掇着梦想的碎片,坚持着这种孤独且不问结果的创作,然后用自己的声音歌唱。
大二时候,王鸿就成为校长风文学社社长、校广播站总编辑、系学生会宣传部长,并有百余首(篇)诗歌、散文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他的诗歌也渐渐由单纯转入多层面的撷取,从个人化的情感抒发,转向对生活及时代的思考。大学即将毕业的那一年,王鸿萌生了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拾掇起来结集出版”的念头。这位怀揣理想、目标坚定的年轻人,最终在大学毕业前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一棵海边的树》。著名老作家郭风亲笔为他题写书名,著名作家王芜则在诗集序言中写道:“他(王鸿)的年龄和创作历程,正处于蓬勃、喷发的时期,是一朵待绽的花蕾。”
灵魂深处的诉说
作家王芜眼里的那朵“待绽的花蕾”很快怒放,经历着属于他的精彩。
王鸿的家乡在莆田市湄洲湾畔的忠门半岛上,距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诞生地不远。从小,他就是听着妈祖的种种传说长大。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背景,也成为王鸿日后创作的不竭源泉。
大二时候,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王鸿心潮难平,家乡忠门半岛的一切,不时地替换着《百年孤独》里那个叫马贡多的南美洲小镇。王鸿感到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于是,在创作诗歌的同时,意犹未尽的王鸿开始写作平生第一个小说《送秋》。这篇以家乡为背景、被他自己称为“散文味和诗化色彩特浓”的小说,在王鸿的抽屉里待了三年之后,被推荐参加莆田市云里风文学奖评选,摘得了短篇小说创作一等奖的桂冠,这让当时已在团市委工作的王鸿信心大增。
接下来,是王鸿那股被激发的小说创作热情。他一口气写了《早夏》、《凤凰庵》、《台北来信》、《无处复仇》等五、六个中、短篇小说。其中,24岁时创作的表现台海风云历史变迁的《台北来信》影响很大,在《福建文学》发表后,又在纽约《世界时报》连载了一个月,被《小说月报》列为当年度全国重点小说选目。
2006年,大学毕业十周年之际,刚三十出头的王鸿被提拔到县区领导岗位。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突然有了“以小说的视觉审视70年代这一代人”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了白天在工作岗位上奔忙,晚上及余暇时间在文字中飞翔的生活,着手进行中篇小说《我们是害虫》的创作。王鸿说,这篇小说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几乎淘尽自己对青春时代的所有热情和思考。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小说家杨少衡称其为“真小说”:作品里蕴含着才气和灵气,有着比较大的感受空间、情感深度和思想容量。杨少衡在王鸿小说集《台北来信》的序言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在其从事的事业,还是在其小说的创作上……”
诗坛上的歌者
王鸿的发展空间的确很大,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自己作词作赋的名气,后来竟超出了写诗。
“是谁用深情的目光,牵动永久的向往;是谁用真诚的歌唱,跨越了山高水长……”这是2001年王鸿应邀为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撰写的主题歌词《相聚在妈祖故乡》,由著名作曲家印青谱曲。当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等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莆田举行,组委会决定推出一首主题歌,当年在莆田市委宣传部就职的王鸿承担了撰写歌词的重任。这首从王鸿心中流出的歌在艺术节开幕式首唱后,很快传遍海内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播放,先后获得福建省“五个一工程”歌曲创作奖,首届全国主旋律歌曲征集活动优秀歌词奖。
“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与音乐结合了的好诗。”喜欢把美好的诗意转化为歌词的王鸿披露,大三时候,他曾奉命为校庆十周年创作校歌歌词,虽然作品没被采用,但从此与歌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校期间,他一口气创作了三首歌词,其中一首,是多年以后在网上颇受欢迎的《毕业生》(陈诺作曲)。在成功创作《相聚在妈祖的故乡》之后,他又应邀先后创作了《真情雪津》、《家乡莆田》、《海岬谣》、《默娘》、《同梦同歌》、《水城》、《四海成一家》等40多首歌词,部分作品在全省、全国获奖。他2004年创作的两岸题材歌曲《海岬谣》(陈诺作曲),在获得福建省“放歌新世纪” 优秀歌曲评选一等奖后,2005年参加首届中国网络歌会,又在强手如林的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入选首届中国网络音乐节十佳原创歌曲,王鸿夺得最佳作词奖,是我省唯一入选并获奖的歌曲。“从这首歌开始,我一不小心就进入了专业的音乐圈。”很快的,王鸿被吸收为福建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现代到古典的回归
除了诗歌、小说、歌词方面的成就,王鸿同样看重自己在古体辞赋上的创作。
从小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王鸿平时兴之所至,会写几首古体诗词,“以古诗词的唯美抒发梦想。”但这些诗作王鸿从来都是束之高阁,自我欣赏,直到他的《妈祖阁赋》和《莆阳赋》相继发表,才充分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情,赢得如潮的好评。
为更好地弘扬妈祖精神,传播妈祖文化,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于2007年联合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妈祖阁辞赋,在海内外211件应征作品中,王鸿创作的《妈祖阁赋》获得唯一的特等奖。评委们高度赞扬该赋紧扣主题,构思新颖,文字精雅,寓意深远,在今人所作辞赋中别具一格。里头的佳句不胜枚举:“翩翩乎如洛神之渡水,飘飘乎若帝女之御风”、“枕涛声而分骨肉,望海水而老新妇”、“忧天下独忘忧己,惜苍黎常不惜身”、“至德成圣,至善为神”……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著名书法家孟繁锦对该赋更是赞赏有加,将之写成隶书长卷,作为书帖由中国楹联出版社出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欣然为之题写篇名,以示对此赋此帖的肯定和赞赏。该赋先后被《中华妈祖》、《福建日报》、中华辞赋网、中国楹联学会网、中华国粹网等数十家媒体转载,并被网友编入百度百科词条,在古典诗词界产生较大影响。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决定将之镌刻于妈祖阁上,以丰富、彰显这一名楼的文化内涵。
2009年8月,王鸿创作的《莆阳赋》在《光明日报》“百城赋”栏目中刊出,再度在当代辞赋界产生热烈反响。《莆阳赋》荣获该报当年度副刊新闻奖,是“百城赋”栏目开设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我已整整写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但回顾起来,自己最好的成长和写作状态,还是在杨梅山上上大学的三年。我写作上最重要的老师和朋友,都是这一时期认识的。请允许我以一颗感恩的心,向我的母校、向我的恩师,再次道一声谢谢!”王鸿在研讨会上的感言令人动容。 “每当我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点超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段在杨梅山上度过的岁月……”正如王鸿自己所说,许多年来,他“不仅仅用笔、用心,也用自己的人生履迹,抒写着对母校、对青春和理想的感念与理解”。 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