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国家线公布。除少数专业外,大部分专业分数线大幅上涨,有的专业涨幅超过10分。根据2022年457万的报考人数和110万左右的院校计划招生规模,今年预计将有超过300万考生落榜。在考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对待“考研热”要保持冷静思考,不过分焦虑,不轻信盲从,根据自身情况恰当定位,合理规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放弃了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想法,选择通过考研获得实现自我提升的机会。短短5年,考研的报考人数翻了一倍多,从2017年的201万,增长到2022年的457万。“考研热”的兴起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内卷”现象,促使焦虑情绪进一步蔓延。很多第一年考研失利的考生不假思索地投入到接下来的“二战”甚至“三战”中,推动着考研群体的不断膨胀,也促使考研国家线不断抬高。如今,考研已形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第二次高考”。在残酷的竞争下,只有少数人能成功“上岸”,绝大多数落榜的考生又将重回起点,面临找工作或继续“二战”的抉择。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激烈的就业竞争给高校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借助考研提升文凭,增加就业砝码,同时也为自己在踏入社会前寻求一段更充足的过渡期。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本身是一件好事,它预示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和青年学生对自我提升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在当下,对考研缺乏清醒认知的过分追求,只会加剧竞争的激烈性,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考研热”的背后不仅仅有外界环境诱导的客观因素,更隐含着因考生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明所暴露的主观因素。
考研固然是实现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考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在自己所学领域进一步科研、深造的机会,但若单纯为了混个文凭,那考研的意义又有多大呢?学历、文凭诚然重要,但它不是定义成功与否的标志。考研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考研失利,也并非将来一事无成。文凭与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最终比拼的还是真才实学。
每个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考研与否不应盲从大流。若是下定决心考研,就不要为国家线的升高而焦虑惶恐,学会舍弃那些无谓的焦虑,留下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念和行动;倘若想要放弃考研,也不应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要有不断探索、敢于尝试的魄力,走适合自己的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判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盲目竞争,盲目“二战”,被考研“热”昏了头脑,这不仅是对大好青春时光的浪费,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人生之路,有坦途亦有坎坷,有平川亦有险滩。对待“考研热”,不妨多一分冷静,少一分焦虑。只要不甘于“躺平”,不吝啬付出,我们脚下的每一条道路都是通向梦想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