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陆续放榜。统计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创下457万的新高,比2021年增长约80万,增幅高达21%。查询分数的瞬间,有顺利“上岸”的喜极而泣,也有名落孙山的失落徘徊,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笔者认为,考研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种人生选择,也是一种人生考验,无论是否“上岸”,都需理性对待。
考研,考验的是担当和责任。考研人数持续增长,背后蕴含的动机不一而论。立足于现实考量,笔者认为考研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则源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在艰难且强竞争的环境下,很多人把学历作为增加就业筹码的一种方式;二则源于同辈压力,有些人并没有做出清晰的规划而选择盲目从众;三则源于自身对于学术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这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当下,考研几乎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选择,大到考研还是就业的方向选择,小到报考哪位导师的细微选择,都可能决定着以后的人生路径。因此,大学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本着有担当、负责任的态度,做出切实的选择,不可盲目跟风。考研与就业,每一个路口都有别样的风景,当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考研,考验的是毅力和韧性。近日,一则与考研有关的新闻引起热议:湖南省岳阳市一小伙为了考研,每天坚持5点钟起床,用掉近60支笔、30多个本子。勤奋、执着、有韧性是这个小伙的精神特质,他用毅力诠释着备考的不易。相信每一位考生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其实,当梦想实现后,真正踏上求学之路更需要毅力和韧性作为支撑。近年来,研究生因科研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足见考研“上岸”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考研成功固然可喜,但是求学过程依然需要坚定的毅力和强劲的韧性。“上岸”的考生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努力争做心理强大、坚持到底的科研人。没有“上岸”的考生也不要心灰意冷,应冷静思考,认真复盘,理性做出选择。
考研,考验的是心态和信念。考研不是一个短暂的动作或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是备考的过程还是求学深造的过程,都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曾经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无臂青年彭超,不仅用脚写字考取同济大学研究生,更是在入学一学期后就通过了司法考试。这背后,离不开他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他乐观的心态和不屈的信念。他常说:“我心里一直有一种信念,我能行的,只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
考研,是一种人生考验,也是一种人生经历。是否“上岸”只是一个结果,做出选择和备考的过程才是更加珍贵的人生财富。既然大学生涯无法绕过考研这一关,那就理性对待,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投入当下的选择,在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