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很好,还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古剑的诗歌? ”“老师,我知道……”课堂上,同学们正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诗歌的问题, 但这并不是古诗文鉴赏课,而是数理科学学院张丽华老师在讲授的力学课程。 “剑是杀敌报国的利器,诗人把报国情怀寄予在剑里,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同学们不仅要学好它的力学性能,也要学习诗人的那种爱国情怀, 将来也要发挥自身所长为国家作贡献。 ”张丽华老师以力学知识为载体进行人文教育,在传授谋事之才中强调知识与能力的价值导向, 用生活与人文作品中的力学元素,呈现出力学课程丰富多彩的一面,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张丽华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既‘知书’又‘达理’。 ”力学 2002 班李宣乐同学说。
自 2001 年来校工作后, 张丽华老师先后主讲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针对各专业、 各层次学情, 量身定制教学方法。“比如, 土木类和机械类专业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土木类专业以后会学结构力学,而机械类专业材料力学学完之后,力学课程可能就结束了, 所以材料力学课程中涉及结构力学的内容, 我会给机械类专业的同学们讲得更详细点。 ”张丽华老师介绍。
在课堂教学中, 张丽华老师还自选自制教具,并加入“我做你讲、你问我答”等游戏环节,用可见可触摸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真材实料”学力学的互动欢乐场景, 营造课堂的情境性、趣味性、体验感,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工程实践意识。“在讲到桥梁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就会带一个桥梁教具来现场给我们做演示,而且老师还会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来给我们讲解其中的力学知识,比如,这次冬奥会里的花样滑冰、单板滑雪等等。 ”铁道 1902 班刘昊明同学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去年秋季学期,张丽华老师对课程最终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拿出总分的 10%要求学生组团完成一个工程模型作业,该作业既可以是实物模型,也可以是虚拟模型, 其中铁道 2001 班的葛丁阳团队设计的一款高速公路防护栏, 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知识点的短板,边做边学, 这样就提升了我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因为是团队作战,所以我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 葛丁阳同学说。
张丽华老师将传授知识的三尺讲台看作演绎精神之美和生命之美的舞台,把生活中追求美的态度带到课堂上, 书写工整漂亮的板书,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带动学风建设,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南工大学子。 “同样都是女生,我们都把张老师当作了偶像,以后我们也要像张老师一样成为独立、自信、能力强的女性。 ”新能1902 班李钦桐同学说。
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