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老先生”“邻家奶奶”“制图之光”,一提到程可老师,上过她课的学生们都喜欢把她和亲切、权威联系起来,权威本与亲切无缘,却在程老师身上,巧妙地融为一体,编织成一段跨越 39 年的高效课程之旅。
自 1983 年以来,《工程制图》 课堂就是程可老师的“主战场”,每周 12-16 节课的高强度,没有给她带来丝毫倦态, 反倒累积成细节的宽度、专业的厚度和创新的高度。
机械学院 2018 届毕业生陈野风对程老师的第一堂课印象深刻。“一走进教室,就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容地准备着教具,我们赶紧低着头往里面走,她看见后,很和蔼地朝我们微笑。 ”陈野风记得《工程制图》是大学的第一堂课,也是大学里唯一一堂第一节以“写字”为内容的课,他记得当时大家都偷笑了起来———“我们都考上大学了,还能不会写字? ”程老师仿佛洞悉了大家的疑惑和不解,便抬高了嗓门:“图纸是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文件, 容不得半点差错,每个字、每个数都要写准确、写清晰! ”这一句掷地有声的教诲一直是陈野风求学路上的重要指引。如今,已经保研本校、硕博连读的他依然记得那节课堂上的一笔一画和字字叮咛。
其实更多的时候,程可老师还是在叮咛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我的叮嘱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016 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可老师接触到了“对分课堂”,这是一种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新型课堂模式。随即,她便重构课堂过程为递进的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过程。如果给程老师的对分课堂画一幅群像,每一次都是齐刷刷的统一姿态: 第一次课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 学生们用同款饥渴的眼神表达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课后奋笔疾书式埋头翻阅,学生们用一致求索状姿势书写着拼搏与力量;第二次课一番唇枪舌剑之后, 同学们全部踊跃举动地来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讲解。
2016 年 12 月,第一次对分课堂“试验班”成绩下来了, 程可欣喜地看到其所带对分班平均分高出同专业班级成绩 12%以上。“作为老教师和老课堂,更需要新的办法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了 39 年《工程制图》的程可,在将近花甲之年选择再次出发,她说有种“刹不住的感觉”。
在大家眼中,程老师是出了名的“严苛”,她对自己及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一直高标准高要求、精益求精,但在学生新需求、新习惯面前,她却不断地选择“妥协”,又在新技术、新方式面前,不断地摸索“前进”。 疫情上网课期间,程老师一开始是用手机给学生录视频, 学生反映互动效果不好,她便向学生“请教”,随即转到用学习通进行直播,后来学生反馈使用不方便,她又去下载了腾讯会议,此间,只要学生反馈使用效果不好,她便不断地摸索新的途径。
“我一直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每每看到学生给予自己的高度评价,程可老师总是一边在心里甜开了花,一边又不停地提醒自己,要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影响学生, 谈起退休, 她也不希望把“退”与“休”连接起来,她笑着说:“我希望的状态是退而不休,继续为工程制图教学发光发热。 ” 朱琳